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素问》校诂派治学特色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这里先在《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无正纪大论》他篇对校的基础上,提出“鸣鼓坼、鸣靡启拆、鸣紊启拆”三文虽异而义旨同。然“鸣条”、“鸣靡”、“鸣紊”皆不成词,故进一步从上文“水不及,则物疏璺”引出三者皆当作“鸣璺”,鸣璺者,谓风过璺隙而鸣也,其义可知,并引《方言》、《说文新附考》、《尔雅》等以训释之,一步步推理沿讹之足迹:璺与紊音同,故讹为紊。校写者不解鸣紊之义,或又改为鸣(,俗省作条,与紊形近)。璺者,之别体,俗又作。音亡匪反,与靡音近,则又讹作靡。

    正确对待前人考订成果

    首先,校诂派学者在研究《素问》时,能够对已有成果持正确态度,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宋代是我国整理校勘医学典籍的重要时期。由于崇尚文事,注重典籍,在致力于经史之余,对医学书籍,也颇为重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开设崇文院校理群书之时,专门“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苏颂、陈俭等为校正医书官”。[2]《素问》王冰注本就是经过宋林亿等校定后而传于世的,其校勘内容以“新校正”标出。此次校勘特点有:第一,因属于宋代国家级主持的大型校勘工作,故人力、财力、物力皆有良好的保障,其校勘人员素质好,校勘资料充实,校勘水平高。第二,是目前存世的最早对《素问》进行全面校定的代表作,故有较强的可靠性。第三,影响最深远。今天的传世《素问》本子皆是以王冰注、林亿校定的本子为母本的翻刻本。

    校诂派善于权衡诸家之说,充分重视宋代“新校正”所取得的成就,并能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如:

    《素问·调经论》:“神不足则悲”。

    新校正:“详王注云:‘悲,一为忧,误也。’按《甲乙经》及《太素》并全元起注本并作忧。”

    于鬯案:“此‘悲’字必以作为是。王注云:‘悲,一作。误也。’则以不误为误矣。然固明有作之一本也。林校正引《甲乙经》及《太素》并全元起注本,亦并作。上文云:‘神有余则笑不休’,与休叶韵,若作悲,则失韵矣。盖字古作,与悲亦形相似而误也。”

    注释派吴昆、马莳、张介宾、张志聪、高士宗等,对《新校正》内容基本忽略不计,多直接随文释义,凌驾于原文语意基础之上而发挥出诸家之说。尤其是有些经文的差异,涉及到根本对立的不同结果,诸如“阴”与“阳”、“上”与“下”、“已”与“己”、“锡”与“饧”、“不堪”与“不甚”、“不得卧”与“不时卧”等,往往一字之差,而意义则与原文医理之旨大相径庭。注释派对此的忽视是其医学治学致命的薄弱环节,对后世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其次,对前人的失误,也能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王冰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

    马莳注:“惟圣人为能行之,彼愚人则当佩服之。”

    张介宾注:“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

    张志聪注:“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

    高士宗注:“圣人行之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死。”

    王冰及后世注释家们多将“佩”望文生义为“佩服”。这里应以通假训“佩”通“倍”或“悖”,胡澍、俞樾、孙诒让、于鬯等校诂派以雄厚的小学功底进行较为严密、科学的考证,有理有据地指出了王冰等注释家注说中存在的诸多错误。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