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从清代中医眼科文献探讨眼科辨证论治特点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18世纪,我国的金针拨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清代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一本我国古代眼科学总结性著作。书中较全面的阐述了眼科的治疗技术,包括开、导、钩、割、针烙、金针拨内障等。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包括:①“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固定手术眼等方法。②“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的方向、手法等。③“射腹”:指进针后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部位。④“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继续进针指向瞳孔。⑤“扰海”:指拨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拨下。⑥“卷帘”:指白内障落后,如又浮起,则需要再度拨落,使白内障拨落到下方,不再浮起为止。⑦“圆镜”:指白内障拨落后,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被拨下的白内障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⑧“完璧”: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日,急于一刻”,以观察内障是否复位,然后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眦半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眦之中点,相当于角膜外缘四、五毫米处。 现代医学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后两断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手术后反应亦轻。金针八法足以反映出金针拨障术的发展高度,现代眼科的针拨白内障术可以说是依此发展而来。

    清嘉庆十年(1805年)邓学礼的眼科著作《目科正宗》是在《目经大成》 的基础上辑撰而成,但在书中又增加了内障针法等内容, 是对《目经大成》的补充。

    清初医家张璐所撰《张氏医通·七窍门》上,列有“金针开内障”专节,详细讨论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症与具体操作方法。对病人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应,翳的颜色、形状、老嫩,以及眼球的硬度等都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详细介绍了大小形状各异的金针、拨障时应注意的地方、并发症的处理等,并专列造金针一节,介绍金针的大小、粗细、刚柔等内容。书中提及瞳神内夹道(即虹膜与晶体间的狭窄空间),是古代唯一明确指出这最关键的拨障要言路径者,对术中出血的原因,已明确指出是因进针后触及黄仁造成,此和现代临床观察一致,说明张氏对针拨内障这一重要并发症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针拨内障的进针部位在《审视瑶函》即有“离黑睛与大眦两处相平分中”之说,但因大眦靠近鼻部,术中操作不便,黄庭镜将其调整为“风轮(即黑睛)与锐眦相半”。此部位至今在针拨内障术中沿用,经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意义。

    建立整体辨治体系

    清代有较多的眼科著作出现,除了因眼科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与提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学理论的完善促进了眼科理论上的完善,在眼科治疗上已不局限在眼科领域而延伸至其他领域,特别是注重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完善的内科范畴。由此,清代的大批眼科医著凸现眼科理论和内科理论相结合的特点。

    黄庭镜《目经大成》、顾锡《银海指南》、黄岩《眼科纂要》(1879年)、不著撰人的《银海精微》(1522~1566年)、张璐《张氏医通·七窍门》、吴谦等撰《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眼科书籍。清政府组织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在“目门”中搜集历代主要眼科著述,分别作内容简介,并附眼科处方和各种疗法,资料丰富,也是全面反映各代治疗眼疾不同特点的代表性著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