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儒门事亲》刊本的流传概况初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摘要: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儒门事亲》有22种不同版本。金代刻本已不可复见,据考证,其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元代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明代刻本有两种版式。一是《医方类聚》辑录本,以丛书面目出现,二是邵辅本与《医统正脉》本,邵本十四卷(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论》),《医统正脉》本十五卷(含《三消化》),均为现通行本的主要底本。清代刻本以《四库全书》本为代表,民间也多有坊刻本。国外刊本有日本正德辛卯八月据邵本的翻刻本,是为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民国期间较好的刊本是《中国医学大成》丛书所收录的刊本。最后,作者对现代排印的几种校注本的优缺点作了比较、点评。

    据1959年《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儒门事亲》约有22种不同藏本。现存最早的刊刻本距今已730余年。它的刊刻流行情况尚未见人归纳讨论。现结合有关文献,按年代之序简括如下。

    金代刻本

    金代刻本现虽不可复见,但历史上有其存在的背景与条件。子和生前,全书已大致完稿,冠以《儒门事亲》篇题的医论三十篇已由麻知几润色定稿,其他部分尚待最后统稿。《金史》不言书名,仅云“其所著有六门三法之目”即是此故。张氏著作流传民间有三个来源。一是子和颇有医名,此书虽未最后定稿,但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卷次篇目,如《内经湿变五泄》。“洞泄”案载“戴人乃示《内经》洞泄之说”[1]即指此。这部分著作,通过手抄乃至民间私下刊刻,在张氏生前已经流传。子和晚年老病困顿,心情抑郁,所作自述诗云:“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钱”,证实文章已在传读,而作者本人反无人问讯了。二是子和逝去后不久,元兵入侵中原,据有关史料可知,麻氏为避兵乱,由郾城逃向确山,中途将书稿藏于(山查)岈山(地在今遂平县西30公里处)。金人张颐斋也提到“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2],明·李濂《医史》亦云“此书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因麻氏中断了此书的全面润色统稿,形成前三卷文体流畅俊美,后诸卷文字质朴的差异。这种现象曾引起朱丹溪、刘宗厚等医家的怀疑,认为其后诸卷都非子和所撰。其稿也因此流入民间,被人刊行。三是门人常仲明、栾景先原就是此书的参与者,张、麻相继辞世后,二人亦会把刊行子和遗著的任务继承下去。李濂《医史》说“常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元人刘祁乃金末遗民,其书《归潜志》为史家称为严肃认真之作。史书称“金末丧乱之事犹足有征者”[3]。子和与其父刘从益甚有交往,《归潜志》说子和“久居陈,游余先子之门”,应该对其人其书知之甚确,但他尚未见到三卷本或十四卷本的《儒门事亲》,仅提及“有三法六门之目”。钱大昕《金史·艺文志》还提到子和著作有《汗下吐法治病撮要》、《秘录奇方》、《张氏经验方》等篇目,也应是《治病百法》、《神效名方》、《三法六门》的不同篇名。造成篇目不一的原因:一是稿出多源;二是麻氏故去,失去了统稿人;三是刊刻者有把几种篇目汇集的意图。但有人据清·陆心源《仪顾堂文集》的考证认为,金刻本的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4],

    元代刻本

    《儒门事亲》现存最早的刻本,当是元·中统三年(1262年)刊本。此本三卷,元翰林直学士,河东人高鸣序,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它的刊行距子和逝世仅34年。此本曾流传日本,丹波元简《医賸》中曾记述其概貌:“寻借元版于西京伊良子氏而抄之,凡三卷,首有中统年间高鸣序及金人张颐斋引,后有金人无名氏跋,篇数与《绀珠经》所载符矣”[5]。从颐斋引中还可得知,元刻三卷本源于流传的金本,其云“异时有好事者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既云“重刊”,也说明此前早有三卷本的《儒门事亲》流行。其“真本”应指麻知几润色后,冠以《儒门事亲》之名的三卷定稿本。当然,张氏的其他篇目也在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只是现已不可见其面貌罢了。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