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摘要:本文对《桐君采药录》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包括1.书名及卷数;2.撰写时代、流传概况及主要内容;3.佚文出处;4.与其他早期本草学古籍之比较。
书名及卷数
书名 《桐君采药录》的书名在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又可见到有同一书的多种简称。如果将它们的出处分别予以归纳,可以有以下6种方式。
《桐君采药录》——这应当是本书的全称。此书名可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据1955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本)、《药总诀》(见:《金陵从书·乙集》)及《辅行诀用药法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影印本)三书中。又可见于《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桐君药录》——这是本书的简称之一。此书名可见于: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藁本”条注文(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八“藁本”条引陶隐居(弘景)氏注文)、《旧唐书·经籍志·医术》、《新唐书·艺文志·医术类》、《通志·艺文略·医方类》、《玉海》卷六十三、《钜宋文韵》、《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医方家》、《严州府志》、《桐庐县志》等书中。
《桐君录》——这是本书的另一简称。此书名可见于《本草抄义》及《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均所引佚文)。
《采药录》——这是省去“桐君”二字的书名简称。见于《古今医统》和《东医宝鉴》卷一“历代医方”。
《桐君》——这是以人名代书名。见于《医心方》卷十“治诸瘘方第十六”据《小品方》佚文转引。
《药录》——这是古籍引用本书佚文时最频繁应用的简称。主要散见于《证类本草》一书中。
其他书名——此外,记以“桐君”著作的还有其他两个书名。其出处即:
《历代医方考》:“《采药对》、《采药别录》,桐君所著。”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零四转引。
《东医宝鉴》:“《采药录》,桐君所著。黄帝臣也。《采药别录》,桐君所著。黄帝臣也。”
以上所记的《采药别录》和《采药对》两书名是否另有其书,抑或也属《桐君采药录》的别称之列,尚不清楚。
卷数 关于《桐君采药录》的卷数,据《通志》、《广韵》、《本草纲目》及《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公元9世纪末)等书均记为“二卷”。而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玉海》等书则均记为“三卷”。
撰写时代、流传概况及主要内容
撰写时代
《桐君采药录》的著者桐君,时值上古,尚无文字记载,因而属于托名之书,但其撰写时代的下限必不晚于秦汉时期,而应早在此以前。这是由于《桐君采药录》一书内容多次被《吴普本草》所引用,而吴普氏为后汉时人可以得到证明。吴普为后汉末、三国时期华佗弟子,据《后汉书》卷一一二“华佗传”:“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华)佗学。普依准陀疗,多所全济。”而《三国志·魏志》中也载有吴普氏传,故知吴普乃后汉末至三国时人。
同时《桐君采药录》又是继先秦时代业已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之后撰写的另一部本草学专著。据《政和本草》卷一引“补注所引书传”:“《吴氏本草》……(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而《吴氏本草》又引《桐君》于其内容中,足证《桐君》一书晚于《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