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流传概况
国内方面
《桐君采药录》一书流传到晋代,约4~5世纪顷,曾被陈延之的《小品方》引录有个别内容。
迄6世纪顷的梁代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等著作中均引用了《桐君采药录》(见《本草经集注·序录》:“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据敦煌出土残卷本)。而在约同期的簿录著作《七录》中却记载了“《神农采药经》二卷”的书目,惟此书早佚,其与《桐君采药录》有何关系,抑或同书之异称,已不得知。
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隋朝官藏图书编目的《隋书·经籍志》和公元8~9世纪的唐朝官藏图书编目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书中均记载了“《桐君药录》三卷”的书目。
公元10世纪中的北宋时期,由政府编修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中不仅直接引用了《桐君采药录》的佚文条,而且还收载了《吴氏本草》中转引的《桐君采药录》多处。
在北宋中后时期,即公元12世纪,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医方类》及公元13世纪王应麟的《玉海》(卷六十三)二书中均收载了“《桐君药录》”的书目,惟前书记其为二卷,后书记其为三卷,但此时不知《桐君采药录》是否尚存。
惟在公元11世纪中期官修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虽也在各药物项内根据《吴普(氏)本草》转引了部分《桐君采药录》的佚文,但同时却明确指出:“《吴氏本草》今广内不复有”(见:《政和本草》或《大观本草》卷一“补注所引书传”),说明《吴氏本草》在当时已经失传了。
11世纪末唐慎微在其《证类本草》中,一方面引用陶弘景(即“陶隐居云”)《本草经集注》,并转引了《桐君药录》的部分佚文;另一方面又通过引用《嘉祐本草》(原书作“臣禹锡等谨按”注文)转引了《吴氏本草》中收录的部分《桐君药录》佚文。
到了16世纪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再次转引《本草经集注》所引的《桐君药录》佚文,但其文字略有节删。
国外方面
①日本——《桐君采药录》传入日本的具体时代不详。但公元9世纪末在日本的书目学著作《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已记有“《桐君药录》二卷”之目(据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转引)。
在公元10世纪末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一书中有引用《小品方》转引《桐君采药录》的佚文1条,但无直接引录《桐君》之文。
到了公元13世纪,在日本惟宗具俊的《医谈抄》及惟宗时俊的《医家千字文》二书中均引录了《桐君(药)录》的同样佚文。
②朝鲜——在16世纪初,朝鲜方面由许浚等人撰写的《东医宝鉴》一书的“历代医方”文中记有以下二书书目:“《采药对》,桐君所著。黄帝臣也。《采药别录》,桐君所著。黄帝臣也。”此二书似为《桐君采药录》一书两种不同传本的异称,虽然在《东医宝鉴》中并未引用该书佚文,但不难看出,《桐君采药录》已传入朝鲜,具有很大的影响。
流传过程中的变动问题:
根据上述可以知道,《桐君采药录》一书的流传过程是从公元1~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历代反复传抄与引录业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而对其后世的多种传本中有无经过被人节删或补充等属于文字变动的问题,虽然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其佚文的文体风格等特征方面分析,尚存有令人置疑之处。其中如《汉书·艺文志拾补·经方》在其“《桐君采药录》”条中即指出:“《(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桐君录》”佚文有“茶花”一药,“此不知为其本文?(或)为后人注文?”(据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转引《汉书·艺文志拾补·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