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大量的儒士投身到医学界,提高了医学地位的同时亦壮大了医者的队伍,从而为稳定医学队伍提供了保障。其次,儒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能更好更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前人遗留下来的医学遗产,提高了医者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效率,广泛吸收诸如天文、地理、哲学等知识来丰富医学内容。此外,儒家尽忠致孝、济世利人的伦理约束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者的职业素养。反过来,“医易相通,儒医相通”,医学对儒学的影响亦很大,明代大医徐春甫在其《古今医统》里曾记:“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无乖,天下之病,有不瘳鲜矣’”。纵观有明一朝,当政治清明时,亦即“天下有道则见”的理论行之有效之时,而与之紧密相关之儒多成为人们追捧的目标,医多寄于此第一身份之下。晚明时期的“穷则独善其身”理论的实际作用益加凸显时,“则为良医”被医者奉为圭臬,第二身份多为与现实政治相较疏远的处士,同在医这一身份背景下的另一身份的改变亦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和内心趋向。
参考文献
[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7:245.
[2] 黄宗羲.明文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7:4958.
[3] 叶权.贤博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陆次云编.明人小品十六家[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6:148.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