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我国独特的针灸疗法,历史已很古老了。它以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疗效迅速、安全经济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不仅在中国人民医疗保健上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与灸灼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本来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按照中医的经络学说,选取有关的穴位进行治疗的。而且,针刺与灸灼治疗又逐渐地互相配合应用,《内经》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⑦,也正是这个意思。于是乎,针与灸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并驾齐驱。
针刺的用具,起初并不是金属制成的;而是石质的,称为“箴石”、“砭石”。《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就是针的意思。《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痈疡,其治宜砭石”。公元2世纪,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砭,以石刺病也。”也就是说,用尖锐锋利的小石片,刺压或刺破人体的某部体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由此可见,“砭石”是最原始的针刺治疗用具。其后,还有骨针与竹针等也被用作针刺的用具。此外,在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技术之后,人们曾经采用过陶针治病,这是利用比较尖锐锋利的碎陶片,浅刺身体某些部位,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此后,冶金术的发明,不仅为制造各种金属质料的针具如钢针、铁针、银针创造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制造各种用途和各种形状的针具提供了条件。在《内经》中曾记载了古代"九针"的形状、长短与用途。
古代的九针(见图)为:1、圆针(针身如圆柱状,头部呈卵圆形)主要用于按摩穴位;2、锋针(针身圆,针尖三棱形,有锋刃)用于刺血;3.圆利针(针身稍粗,针尖圆而利)用于急刺;4.箭针(针的头部膨大而尖端锋利,形状象箭头)适于浅刺;8.毫针(针身细,象毫发)应用广泛;6.提针(针身较为粗大,针尖稍钝)用于按压;7.铍针(针身象剑,两面有刃)用于切开排脓;8.大针(针身较粗,针尖略圆)有时用于刺治关节疾患;9.长针(是九针之中针身最长者,约20厘米)用于针刺肌肉肥厚处。
九针的应用,不仅增加了针刺治疗的种类和方法,扩大了针刺治疗的适应症,而且还提高了针刺治疗的疗效。因此,九针的出现,成为古代针刺治疗在技术和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灸灼疗法,其起源是古人在围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它能消除身体某些病痛;或者在利用火的过程中,有时体表遭到灼伤,却反而减轻了其他某种疾病的症状,因而逐步发展为灸治的方法。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四种古代中医书。这些医书中记载有经脉内容。据中国医学史研究者考证,它们是迄今所发现的记载经脉的最早实物资料。在这些古代医书中,载有灸法,而没有谈到针法。
用于灸治的材料,并非一开始就用艾叶,而是多种多样的。最初阶段只是用一般的树枝和杂草灸灼,后来发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黄灸、雄黄灸、灯草灸等等。使用得最多的是艾灸。
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认识到艾灸具有许多优点,并且还认识到,保存了几年的艾,比新鲜的艾,有着更好的医疗效果。战国时代《孟子》一书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由此可见,至少在二千多年前,用艾治病已经相当普遍了。
用保存了几年以后的艾施行灸灼治疗,火力较为缓和、均匀,它所产生的温热感,能直透肌肉深层组织。艾的功效,在中国历代医学文献中屡有介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有"温中、逐冷、除湿"的功用。中国民间很早就知道燃烧干艾可以驱蚊。现在科学实验证明,艾叶含有挥发油成分,熏艾叶对某些致病的细菌,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杀灭或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用艾施行灸灼,的确有着许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