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三)提倡除虫灭病:对于各种致病虫害,提倡及时杀灭。《周书秘奥营造宅经》曾以中草药杀蛆;汉代巳用艾、硫磺、雄黄等药物熏蒸房屋和衣物,杀灭蚊蝇;《神农本草经》发现水银能“杀皮肤中虱,”“雄黄杀毒虫、虱”,百部亦可“去虱”;《肘后方》制有“六味熏衣香”对衣物进行消毒;《诸病源候论》认识到“寸白虫”(绦由)是因吃没有煮熟的牛肉所致,故强调必须煮沸杀之……。
(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和搞好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周书秘奥营造宅经》要求城镇房屋要疏通沟渠,排除污水,无有秽气,清静优美,方不生疾;汉代巳有木制洒水车喷水除尘,这对于保持城市环境卫生有着重要意义;每于节日,宫府即差人打扫卫生,清除垃圾。在汉代画像砖中,就有扫马粪、除虫等内容,出土的阿房宫下水道与汉代厕所模型等,均是历史的见证。
保护水源,以防病从口入。《管子·禁藏篇》曾要求于春季挖除井中淤泥,换以新水,以保持水源清洁;《吕氏春秋·五味篇》提倡饮水须“九沸九度”;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用茱萸叶消毒井水等等。
我国人民用水沐浴的习惯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政府就规定大小官员与士兵必须3~5天清洗一次,并要求勤换衣服;注意饮食卫生更为重要,《金匮要略》曾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伤人”、“生果停宿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如此判断食物能食与否,实是比较科学的。其他如漱口、勤洗手足、勤洗衣被……此间亦有许多记载。
(五)开展健身防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健身运动与防病治病相结合的国家。远在氏族社会,人类就已经采用运动方式来防病健身。至战国、秦汉之际,健身运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各种健身术相继产生。《庄子》把健身术称为“导引”,并介绍了一些基本练习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曾以“导引按跷”防治疾病;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文物中,即有《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乃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导引文献和图解,图像与现代保健操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谓:“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东汉末年, 华佗在前人导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导出了“五禽戏”,用以健身防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华佗长年坚持,“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的产生,使健身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隋时期,健身方法不仅形式多样,且养生健身专著相继产生,诸如嵇康的《养生论》、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六)尤重修身养性:由于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因情志所致的疾病与日俱增。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论》要求“清虚静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只要做到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七)注意保养气精:晋隋前后,佛、道两教盛行,神仙、道士“应运而生”,炼丹、服食、神仙之术充斥于世。其间虽然“糟粕”甚多,而“精华”亦复不少。如在老庄著作和《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反复强调应清心寡欲、节制房事,勿令肾精亏乏等见解,均有其重要防病意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此间的医家们亦十分重视脾胃的调养,如《内经》等著作中经常告诫应饮食有节、不可偏嗜、少食辛辣肥甘厚味……。同时还根据脾肾理论而研制出许多丸药。服之以延年益寿,防老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