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治法]活血化瘀。
[常用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药用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坤草、乳香、没药等。
3.出血
出血证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的证候。
[主证]由于出血原因不同,脉证也不同。
(1)火热迫血妄行者:血色鲜红、面赤、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炫滑数。
(2)气虚失于统摄者:血色淡而难止,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舌淡、脉细软。
(3)阴虚火旺伤络者:出血量不多,血色鲜红或淡红,颧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止血
[常用方药]血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气虚者用归脾汤;阴虚者用茜根散、生地黄饮子等;常用药有大蓟、小蓟、地榆、仙鹤草、侧伯炭、白芨、三七、血余炭等。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和泪涕等。其中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要说明,由此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上送到肺,由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再由肾的气化蒸腾、升清降浊,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将多余的水液,气化成汗与尿排出体外,以维护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因此不论是气的病变或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失调,都可影响津液的代谢平衡而发生病变。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是滋润和濡养作用。即润泽皮毛、肌肤、滋润脏腑、经脉、充养骨髓,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和滑利关节等,津液在脉内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因津液与血、汗、尿都有密切关系,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这些理论在临床上都是很有价值的。
(四)津液病证施治
津液病证一般分为津液亏损与水液内停。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受劫所引起的病证,轻者表现为伤津,重者表现为伤阴。
[主证]唇、舌、咽喉及皮肤干燥,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软等;伤阴者,还可有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等.
[治法]生津、养阴
[常用方药]增液汤、五汁饮;药用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山药等。
2. 水液内停
水液内停是指由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致水液调节失常,造成体内水湿潴留所引起的病证。
[主证]咳嗽痰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肢重或全身水肿等,舌苔厚腻,脉滑、濡
[治法]温阳化水或健脾除湿。
[常用方药]五苓散、五皮饮;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