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我国传统医学中最早明确提出“藏象”概念的是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医中之圣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继承、创新,乃撰《伤寒杂病论》,演绎成六经(六节藏象)系统模式。
当代中医教材撷取《内经》五行框架,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类比、归纳、推演而成现行藏象理论,迄已数十载,师徒相授,固执不变。先师许济泽曾著《六经藏象系统研究》一书(1984年内部版),认为即使只是“说理的工具”,或一种“框架结构理论”,六经藏象系统也比五行藏象系统精深博大,更为完美。
六经藏象系统以六元(六气、六节)为本。虽然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但是“阴阳者,一分为三也”(《十三经注疏》语)。
太极生阴阳两仪,阳一分为三则少阳、太阳、阳明;阴一分为三则太阴、少阴、厥阴。阴阳生、长、极尽,阴阳开、枢、阖,六六之节以本、标、中见(即中气、中介)形成三极规律。六经六气上下升降,六经六气表里出入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要素结构井然有序,其功能过程层出不穷。
六经藏象源本于六气(六节)藏象。由于人体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经络又是最富中医特色的合理内核,加之六经以具有最大抽象性的三阴三阳命名,既涵括了中医理论核心的阴阳学说,又能够密切地与脏腑经络学说相衔接,所以称为六经藏象系统是再也确切不过了。
读《素问》的人都知道,《内经》曾把心看成是阳中之太阳,谓其通于夏气;肺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只是太阳又称巨阳,为阳气盛长之象,怎么又有太阳寒水之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肺太阴之属如何又有阳明燥金之谓?古代哲人真是那样幼稚,那样随意?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气数(术数)的精深思辩至今依然令人惊讶与尊崇!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等等。六气为本;本之下,中之见;见之下,气之标。太阳、少阴从标本、以标为主;阳明、厥阴从中见;少阳、太阴化生于本。高下相召,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太阳标阳本寒而中见热,阳明标阳本燥而中见湿,少阳标阳本火而中见风;太阴标阴本湿而中见燥,少阴标阴本热而中见寒,厥阴标阴本风而中见火。
《素问·五运行大论》认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夫数之可推者,人中之阴阳也。表明人身藏象阴阳是具体的、现实的。
如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血脉、舌等构成心太阳寒水藏象系统。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皮毛、鼻等构成肺阳明燥金藏象系统。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腠理、咽等构成胆少阳相火藏象系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以及大小肠、四肢、肌肉、口唇等构成脾太阴湿土藏象系统。足少阴肾、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骨髓、耳、二阴等构成肾少阴君火藏象系统。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足少阳胆、筋、目等构成肝厥阴风木藏象系统。这样,太阳少阴寒热相遘,阳明太阴燥湿相临,少阳厥阴风火相值——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不难看出,三阳各藏象系统二腑经一脏经、二手经一足经、二阳经一阴经;三阴各系统二脏经一腑经、二足经一手经、二阴经一阳经。
三阳经上下手足腑经相连,各以表里相合的手脏经为中见;三阴经上下手足脏经相连,各以表里相合的足腑经为中见。三阳经各以手经脏器为主导器官;三阴经各以足经脏器为主导器官。言心藏象即指太阳寒水藏象系统,言阳明经即指肺燥金藏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