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脏象及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正如《类经》所说:“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
一、脏与腑的区别
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其特点为实质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 ,其特点是为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外,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奇”是异的意思,“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有其特殊性。其中胆,有一般腑“泻而不藏”的共性,故为六腑之一,但其排泄的胆汁,并非糟粕,而是精汁,又与一般腑有所不同,故又属于“奇恒之腑”。
二、脏腑学说的特点及内容
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因为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所以,决不能把西医的脏器与中医的脏腑概念混同起来。
脏腑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气、血、精、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三、脏腑证治
脏腑辩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等,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脏腑病变是复杂的,在进行脏腑证治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病变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
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气、血、精、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的。故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其中关于精的生成和作用,将在本章“肾脏”中论述,这里从略。
一、气
(一)气的含义
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二)气的分类
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 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