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主证]以胸、胁、腹部胀痛为主,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肝气郁结可见情志不舒,两胁窜痛,或乳房胀疼、月脂不调等;脾胃气滞可见腹满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法]理气、行气。
[常用方药]肝气郁结用疏肝散、逍遥丸,药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栋子等;脾胃气滞用枳实导滞丸,药用木香、砂仁、白莞仁、枳实、厚朴、槟榔等。
3.气逆
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主治]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治法]理气、降气。
[常用方药]肺气上逆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莱菔子、前胡等;胃气上逆用桔皮竹茹汤或旋复代赭石汤,药用桔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
二、血
(一)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通过气之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二)血的生成
血液的主要来源,是由脾胃所摄取的水谷精激,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作用,贯注心脉而成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四)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
1.血虚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
[治法]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
[常用方药]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局部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见出血;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