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皮部,是指体 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
皮部的功能主要为抗御外邪、传导病变。
第五章
“形体”指皮、肉、筋、骨、脉称为五体;官窍指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和肛门。
广义的形体,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包括头、躯干、肢体、五脏、六腑等有形质可见的组织。
皮有称皮肤,覆盖人体表面,皮肤表面有毛发、汗孔等附属物。皮肤具有防止外邪入侵,调节人体津液代谢与体温,并有一定的辅助呼吸作用。皮肤的纹理和肌腠合称腠理。
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将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每条经脉濡养一部分皮肤,称为十二皮部。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腠肌肉的纹理,又称肌腠,即肌纤维间的空隙,理指皮肤的纹理,即皮肤之间的缝隙。
肉即肌肉,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肉组织、脂肪和皮下组织。现代所称的肌肉,在中医古籍中称为“分肉”。
分肉的膨大部分称为“ ”;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称为“溪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溪”,较大的凹陷称“谷”。
筋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
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分布,分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接受一条经脉气血的滋养,该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该部的筋当中,使这一部分成为该经脉的“经筋”。
官是指机体上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鼻、咽喉、皆称为官;窍即孔窍、苗窍的意思,即内脏与外界交通的窗口。
第六章
所谓病因,就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因。所谓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所谓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包括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方面。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即长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过度安逸,即有好逸恶劳成性者,又有生活起居失常者,还有对养病缺乏正确认识而休息太过者。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偏食三个方面。
这种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称为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可分为“水湿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