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第四章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脉于络脉的区别在于: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的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筋经、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
    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十二经别。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多数无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五别络。筋经和皮部。
    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称之为“属”
    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称之为“络”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使之协调平衡等方面
    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属脏,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属腑,循行于四肢外侧。分布于四肢内侧前缘的称太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中间的称厥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后缘的称少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前缘的称阳明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中间的称少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后缘的称太阳经。十二经脉据此规律分别命名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头走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上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其主要规律,并非气血循行的唯一方式。气血在体内还通过多条途径、多种循行方式运行往复。诸如:营气行于脉中,按十二经脉走向,按时循行运行;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经别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络脉着重于体表的弥漫扩散;又有奇经以溢蓄调节式的经气运行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别,即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身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的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在肌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