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学习,对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认为应用针灸“治未病”若想取得良好的防病保健效果,介入的时机至关重要。通常针灸的介入时机可从三方面考虑,即时令节气;疾病先兆;机体内环境变化较明显的某个特定的时期(如:更年期、老年期、无病体弱期等)。该文从针灸介入时机的角度探讨了针灸防病保健的效果与意义,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预测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防病保健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针灸防病保健的介入时机也将越来越引起重视。
    关键词:针灸 治未病 介入时机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 “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未病先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上工救其萌芽” 即当疾病出现先兆时的早期治疗意义;已病防变,即针对已经患上的疾病要注意预防进一步的传变。《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述。“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事先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
    应用针灸方法 “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又称此为“逆针灸”,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针灸”在古代应用十分广泛。笔者在追溯针灸 “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渊源时发现:古人在应用针灸 “治未病”时特别强调介入时机,适宜的介入时机,将对针灸 “治未病”的防病保健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就针灸 “治未病”的介入时机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 针灸“治未病”,通常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
    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每一节气各有不同的主气。王叔和《伤寒例》中既有:“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 。针灸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治未病”可见大量古文献记载。如: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载有夏秋之交进行关元灸保健延衰的方法:“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一块如火之暖。……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要熏灸一次,以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的记载。《江间氏心身锻炼法》中无病长寿法之一就是:“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又如现代常选三伏天穴位敷贴或艾灸预防三九天易发的哮喘,以及冬至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增强体质等。
    为什么针灸 “治未病”总要选择一定的时令节气?《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当然也包括自然界的时令节气,临床上某些病的发生或流行常与时令节气密切相关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每个时令节气,尤其是二分(春分、秋分)或二至(夏至、冬至)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与消长的转折时期,是阴阳之气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此时人的生命也会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正如《灵枢?.岁露篇》所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不仅强调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体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的本能,正可谓:“法则天地,随应而动。”人只有顺应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才能健康地生活在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人体内环境阴阳的变化与外环境中的阴阳变化如果适应同步,就会呈现内环境稳定的健康状态。当然,如果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消长和转折的变化过于强烈,或机体自身的顺应本能不足以调动机体内在的调整能力以对这种“转折”产生适应,则会造成疾病。若在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某些关键时刻,或机体调节能力减弱之时,应用某种方法扶助正气,则可激发机体自身潜在的应变能力,以对付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剧烈变化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