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效 果:
经临床跟踪观察对预防中风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1)艾条灸,较之上法无灼痛发灸疮之苦,易为患者所接受,且此法可由被预防者自行操作,适宜于平时作预防中风用。
(2)但本法较费时,要长期坚持,而且目前是所观察的多为近期效果,其远期的确切疗效究属如何亦尚待进一步证实。
- 艾灸(之二) -
取 穴:
常用穴:分2组:(1)关元;(2)足三里、绝骨、涌泉。
操 作:
第一组,用于平时预防中风。艾条作雀啄式薰灸,每次约15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年从立冬日起,每日一次,灸满100天为一疗程。要求每年灸满一疗程。第二组,用于有中风先兆者,双侧均用,每穴亦灸15min,至穴区皮肤潮红。每隔7天灸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效 果:
经临床跟踪观察对预防中风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1)艾条灸,较之上法无灼痛发灸疮之苦,易为患者所接受,且此法可由被预防者自行操作,适宜于平时作预防中风用。
(2)但本法较费时,要长期坚持,而且目前是所观察的多为近期效果,其远期的确切疗效究属如何亦尚待进一步证实。
- 穴位注射 -
取 穴:
常用穴:风府、哑门、风池。
操 作:
药液:10%红花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ml;丹参注射液4ml。
常用穴每次均取,风池用双侧。任选一种药液。每穴按穴位注射法,每次注入药液1ml。用于一般性中风预防,7~10天注射一次。
效 果:
通过11O例患者的观察,初步表明对出现中风先兆者,多于穴位注射1~3次后症候即可明显改善。还证实此法具有一定的减轻和阻止脑动脉硬化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本法穴位注射用药量较大,所注射的穴位均是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特别是风府、哑门穴,不可刺之太深,更不宜猛插乱捣,药物也不可推注太快。
(2)本法主要用于有中风先兆者。
- 体针 -
取 穴:
常用穴:百会、四神聪、颞三针(率谷、曲鬓、浮白)、风池、合谷、委中。
备用穴:风府、曲池、内关、列缺、气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华佗夹脊、太冲。
操 作:
常用穴为主,备用穴酌加。百会、四神聪、颞三针针刺时,针尖与头皮呈30度角刺入,进针后四神聪向百会方向刺入;血压低百会顺经刺,血压高百会逆经刺,血压正常百会前后交替刺,用爆发力搓针法,以局部产生麻胀热感为度,留针30分钟;刺风池穴选2寸毫针向同侧眼球方向刺入1.5寸,用搓针法,血压低时拇指向前使针感达头顶,血压高时拇指向后使针感下达肩背部,血压正常时平补平泻;刺风府选2寸毫针,针尖向下颌方向刺入1.5寸,小幅度提插捻转使局部产生麻胀感;刺华佗夹脊选2寸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四周及前部扩散,行速刺法不留针;委中行神经干刺激法使下肢抽动3次;其它穴位常规操作,补泻兼施。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 2-3疗程。
效 果:
应用本法治疗后,结果发现针灸治疗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1 ~10年的第1次复发率为8.81%;出血性中风后遗症1~10年的第1次复发率为20.61%,针灸治疗组观察的所有病例资料的复发率为11.28%。药物治疗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1~10年的第1次复发率为26.98%;出血性中风后遗症1~10年的第1次复发率为39.16%,药物治疗组观察的所有病例资料的复发率为29.45%。针灸预防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的效果(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