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针灸大全 > 正文

中风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概述】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的急性阻塞性或出血性病变所造成的后果,以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不仅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且常因残留不易康复的肢体偏废等后遗症状,造成病人心理压力和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精神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本病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最近经对我国60万例死查表明。脑中风的占的比重最大,达17.9%。面且在近10年间它以每年5%的幅度上升。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针灸仅只适用于的治疗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其实,针灸还是有效的预防中风的武器。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指出“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备急千金要方》)。之后,在宋元及明清的不少医籍中多有记载,特别是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记述更为精详。
 
    现代应用针灸预防中风,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报道。通过对古人经验的验证,发现于足三里与绝骨穴上行疤痕灸,确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从而起到对中风的预防。特别是经过长达17年的对照观察,证实以艾灸预防的病人的中风复发率,远远低于未用此法者。最近有单位将10年内用针灸治疗与相同时间内西医脑系科运用药物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存活率、死亡率尤其是复发率进行观察。并对复发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的复发率为(P<0.05)。表明针灸疗法也能有效预防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复发。
 
    针灸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艾灸(着肤灸或艾条灸)、穴位注射及体针等。

    方法:

- 艾灸(之一) -


 
取 穴: 
    足三里、绝骨。

操 作: 
    取纯净艾绒,以陈品为佳,捻艾炷如麦粒大,选用上穴(双侧)行着肤灸。艾炷点燃,出现烧灼性疼痛,约持续20s,可用手轻拍穴区或以拇指按压附近穴位,以减轻疼痛。共灸3~7壮,至穴上有小水泡为度。然后用胶布或淡膏药贴于穴区之上。隔日复诊,如未出现灸疮,原穴再灸,直到灸疮发出。等灸疮愈合后再灸,一般一月余灸防一次。

效 果: 
    现代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本法确有预防中风作用;通过17年追踪观察,54例有中风先兆的高血压病人,只有5例暴发中风,而作为对照的12例类似病人(未作此项预防)就有4例得了中风病。同时,还进一步发现,此法可扩张全身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及过高的血压。

注意事项: 
    (1)艾灸法之一的着肤灸,是对传统的灸防中风法的挖掘运用,本法最早记载于《针灸资生经》,历代医著均作载录。现代戏研究表明,本法适宜于有中风倾向的高血压患者
    (2)本法为着肤灸,施灸时有一定痛苦,灸后可留学生有瘢痕,应预先向患难与共者说明。

- 艾灸(之二) -


 
取 穴: 
    常用穴:分2组:(1)关元;(2)足三里、绝骨、涌泉。

操 作: 
    第一组,用于平时预防中风。艾条作雀啄式薰灸,每次约15min,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年从立冬日起,每日一次,灸满100天为一疗程。要求每年灸满一疗程。第二组,用于有中风先兆者,双侧均用,每穴亦灸15min,至穴区皮肤潮红。每隔7天灸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上一篇:小儿益智健脑
下一篇:降血脂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