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肺部炎症 凡各种原因所致肺炎,肉芽肿性疾病侵犯到壁层胸膜均可引起胸痛,如肺炎(细菌性、病毒性、放射性等)、肺真菌病,肺结核 ,肺脓肿,肺寄生虫病等。由于此类疾病感染斑片状阴影,鉴别容易。CT和MRI对肺炎的诊断更清楚,有利于发现很小的早期含气小空洞,即可诊断为肺脓肿,定位准确,易与肿瘤等实质占位病变鉴别,如发生胸腔积液亦易发现。但CT和MRI不宜作肺炎的诊断和随访的手段,只是在X线诊断困难时才采用之。
3、原发性肺癌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者,常见的症状,刺激性干咳,持续性或间断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发热等,晚期表现为消瘦和恶病质。胸痛在肺癌中平时较轻微,但部位固定,逐渐增剧往往提示有胸膜、胸壁或纵隔的侵犯。如果有肩、胸背的持续性疼痛,或腋下放射性疼痛也应特别注意,常为肺上沟癌的症状。肋骨,脊柱受侵犯时,则有压痛点,肿瘤压迫肋间神经,如痰的脱落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刷检和活检,找到癌细胞可诊断。X线检查在肺癌的诊断中常用的首选方法。CT能更早地发现隐匿部位的病灶,而且能更有效地显示肺癌病灶的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对发现早期很小的癌性空洞尤为敏感,CT容易区别病灶位于胸腔内的部位,包括纵隔,肺,胸壁和胸膜等,也可明确病变周围和组织关系,还可显示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以及其部位,MRI对于肺门部的病灶与血管影的鉴别可截然分辨,肺癌侵犯纵隔内脏哭官特别侵犯上腔静脉、主动脉、心包及隆突等结构时,MRI较CT效果更佳,血管可呈狭窄,管壁增厚及阻塞改变。
4、胸膜炎 胸膜炎症早期先膜充血、水肿和少量纤维蛋折渗出而无胸腔积液,即为干性胸膜炎,壁层胸膜受累时,出现胸痛吐尖锐刺痛或撕裂痛,多位于胸廓的腋前线附近,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5、胸膜章皮瘤 是原发于胸膜间皮组织或胸膜下间皮组织的一种少见肿瘤,临床根据肿瘤生长方式,分为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及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两类,与预后有明显相关,前者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后者均为高度恶性。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常起自脏层胸膜或叶间胸膜,多为单发,在两性任何年龄均发生,以40~50岁多见,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X线检查时发现,肿瘤增大或伴有胸腔积液时则有我部钝痛,气促,咳嗽,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X线检查表现为球形块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有时可见轻度分叶。胸膜切线位X线片有时可见“胸膜斜坡征”。CT和MRI表现为紧贴胸壁的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不等,辚界堂清楚,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边缘与胸壁成钝角。位于叶间裂的常呈椭圆形,边缘光滑,MRI很易显示和定位,肿瘤邻近胸膜可均匀或不规则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改变。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常起自壁层胸膜,男性较常见,年龄40~60岁为多,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胸部钝痛及气促,症状逐渐加重,且胸痛不因积液增多而减轻。常有疲乏,消瘦,少数有咯血。后期胸腔膜增厚却不伴胸廓凹陷,反有局部胸壁膨隆。侵犯胸壁后可形成所谓“冰冻胸”限制了胸廓的扩张活动。胸水为血性。X线检查表现为胸腔积液和不规则胸膜增厚有时呈“驼峰”。CT和MRI主要表现为胸膜不规则弥漫性增厚,范围很广,多伴有胸腔积液,有时因侵犯纵隔而致从隔固定,虽存大量胸水,纵隔也不移位,肋间隙亦呈不增宽,确诊需靠病理资料,胸水与胸膜活检阳性率低,胸腔镜可达90%以上。
6、自发性气胸 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因素的情况下,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破裂而引起的胸腔积气。本病属呼吸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有人将自发性气胸分为四级:I级为特发性气胸,内窥镜下肺组织无异常 ,II级为胸膜肺粘连气胸,可见胸膜裂口;III级有胸膜下泡及直径小于2cn的肺大泡。特发性气胸系胸膜下泡及直径超过2cn的肺大泡。特发性气胸系胸膜下泡破裂所致,继发性气胸系在其他肺部疾病基础上形成大泡或直接损伤胸膜所致。自发性气胸也称单纯性气胸,裂口较小,随肺脏萎隐而闭合。症状一般不太严重,胸腔内气体将会逐渐吸收,肺亦随之逐步复张。2.开放性气胸也称交通性气胸,裂口常开,气体经裂口自由进出,胸腔内侧压为零,抽气后观察数分钟,压力并不降低。3.张力性气胸,裂口呈单向活瓣,呼吸时呼吸道气体单向进入胸膜腔,在剧咳、屏气时进入气体更多,。胸腔内压力不断升高。使肺脏受压,纵隔推向健侧,甚至影响心脏血液回流。胸膜裂口可随病情而变化,临床类型也可相互转换。典型症状为突发胸痛,继发胸闷或呼吸困难并可有刺激性咳嗽;张力性气胸时有气促,窒息感,患者烦燥不安,发绀,出汗,脉速而弱,有虚脱,休克表现,甚至出现意识不清,昏迷,应立即抢救闭合性气胸症状不太严重,约10%无自觉症状。查体有气胸体征。X线检查可诊断,必要时行胸腔镜,胸膜腔造影术或胸腔气体分析 ,有助于气胸的病因和类型诊断。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绞痛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咖啡因或下颌部。性质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诱因多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吸烟等。心绞痛发作时体征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有时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肌缺血,是诊断图可出现ST段移位,T波改变。必要时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增加心脏负担以激发心肌缺种因 ,如踏板运动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从J点起)持续0.08S作为阳性标准。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肌急性缺血葋常显示灌注缺损。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各支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见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急性心肌梗死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寒、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所致)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痛,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恐怕表心肌酶增高(CPK、COT、LDH)、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宽而深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及T波倒置。心电电量图诊断心肌梗死可能较心电图更为敏感。但并不更具有特异性,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动作,室壁瘤和左心室功能,协助诊断。放射性核素检查均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CT和MRI对心肌梗死的检查是有意义的,可测定梗死灶的大小、范围和分布部位,尤其是MRI可帮助鉴别缺血与梗死,急性抑或陈旧性,以及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