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的分阶段治疗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从2001年1月至6月份的病历中,选出1000例乙肝病历,进行了临床病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乙肝无症状慢性携带者79例,占7.9%;急性乙肝3例,占0.3%;慢性乙肝725例,占72.5%;肝硬化184例,占18.4%;重症乙肝9例,占0.9%;其中转氨酶增高的有594例,占59.4%;出现肝纤维化的有909例,占90.9%;出现脾肿大的有350例,占35%;门静脉增宽的有264例,占26.4%;合并
胆囊炎的276例,占27.6%,合并
胃炎的有234例,占23.4%。
从临床调查看,乙型肝炎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
肝功能异常轻重不同,肝纤维化、脾肿大程度各有差异,每个人的体症、合并症又各不相同,从中医辨证施治观点看,发病的每个阶段每个患者会出现不同的证型。
所以治疗时必须分阶段,根据病情差异,选择不同的中、西医方药综合治疗,才能使患者病情缓解,逐步恢复健康。
关于乙肝分阶段治疗,1986年在厦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肝病学术会上反复论证,认为乙肝发病过程中表现出的证候,按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归纳为3个最基本的证候,初期为肝胆湿热、疫毒蕴结;中期为肝郁脾虚,湿阻阳遏;后期多为肝肾阴虚、痰瘀阻络。按西医相对应的病名可分为:
1.没有明显症状、体征,也没有肝功能改变的HBsAg携带者称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症状乙肝携带者处在免疫耐受状态,在这个阶段用药,疗效极差,需不需要治疗呢?不少专家认为先暂且不治,半年可做一次临床检验,若出现了肝功能改变、B超明显异常,或出现明显体症,应抓住时机治疗。我认为HBV无症状携带者还是提前治疗为佳,但应发挥祖国传统医学优势,重点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同时还可结合西医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若中医治疗,应以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为主,适当因人而异配合舒肝药、健胃药提高疗效。即调节免疫功能,结合杀灭病毒为主。调节免疫功能药:
人参、
党参、
太子参、炙
黄芪、灵芝草、
冬虫夏草、熟地、
何首乌、
桑寄生、
巴戟天、
当归等。清热解毒药:田基黄、白花蛇舌草、苦参、
贯众、
山豆根、平地木、苦味叶下珠、锦灯笼、
蒲公英等。清热利湿药:
大黄、
黄柏、茵陈、
虎杖等。健脾燥湿药:
猪苓、土
茯苓、
白术、茯苓等。
2. 对乙肝出现肝功能异常,B超提示有脾略增大,门V略增宽的叫“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慢肝轻、中、重度,若配合中医治疗,就应用中药退黄、降酶、降浊保肝治疗为主,结合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即选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养肝药,有效地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杀灭病毒,恢复肝功能,减少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减少和防止肝纤维化。(中医、西医常用药举例略)中医辨证分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内蕴型。辨证施治,也可复方治疗。我院常用院内制剂:养肝退黄丸、降酶丸、肝复康胶囊、强肝胶囊I号、强肝胶囊II号、健脾养胃胶囊、脾肾阳亏胶囊复方治疗或结合针剂治疗或结合退黄汤药及降酶汤药治疗,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门诊治疗,慢肝重度收住院中西结合治疗。
3.肝功能异常,蛋白异常,B超提示:肝表面欠光,肝内光点粗大、不均,门V增宽,脾脏肿大,脾V增宽或有胸、腹水的叫“代偿期肝硬化”或“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诊断属于中医“积聚”、“臌胀”的范畴,中医辨证分型:肝气郁结型、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血瘀络阻型、气滞水停型。若中医治疗,就应用滋阴、清热、利湿药,恢复肝功能。用益气养血药调整蛋白比值。用活血化瘀、舒肝通络、软坚散结药,软化肝脾,缓解门脉高压。用凉血止血药防止出血。用通络软坚药配合健脾利湿、行气利水药,消除胸腹水。对肝硬化活动期、胸腹水、肾衰、
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的患者,最好是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能使患者病情缓解,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