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注意防治寄生虫,尤其钩虫感染。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铁强化食品干预高危人群,使IDA的发病率显着降低,国内也已开始推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资助的“应用铁强化酱油改善贫血项目”自2003年就已在我国启动,为我国的IDA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重要作用。
预防
3.输血治疗 适用于重度贫血、需要手术的患者以及需尽快提高Hb的患者。需输血时,宜采取小量、多次、慢速输新鲜血或者压积红细胞150 mL(从1 500 mL血中提取),贫血越严重,每次输血量应越小,速度越慢,以避免血容量增加多而加重心脏负担。血红蛋白﹤30 g/L,每次输血4~6 mL/kg,可同时用快速利尿剂。较重者可用浓缩红细胞换血。
注射铁剂治疗仅限于不能口服铁剂的患者,吸收块,5%患者有全身副作用或过敏,如局部肿痛、污染皮肤、过敏反应(头痛、面红)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①不能耐受口服铁剂;②原有消化道疾病,口服铁剂加重病情,如溃疡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③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等;④铁丢失(失血)过快,口服铁剂补充不及等。注射铁剂治疗前应计算总剂量,计算公式为:补铁总剂量(mg)=[需要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患者血红蛋白]×患者体重(kg)× 0.33。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首次给药须用0.5 mL作为试验剂量,1小时无过敏反应可给予足量治疗,第1天50 mg,以后每日或隔日给予100 mg/次,直至完成总剂量。
2.补铁治疗 为治疗IDA的有效措施,包括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安全、简单易行且疗效可靠。铁剂种类繁多,常用的有无机铁剂如硫酸亚铁、有机铁剂如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及多糖铁复合物等。每日剂量应含元素铁150~200 mg,分2~3次口服。多数患者对口服铁剂耐受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刺激症状,如恶心、胃肠痉挛及腹泻等,可从小剂量开始,数天后增至全剂量。一般无机铁剂的不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铁剂与进餐同时或餐后服用可减轻其副作用,但亦减少其吸收。乳类、茶影响铁的吸收,故不应同时服用,不宜饮茶。维生素C有助于铁吸收,可配伍应用。服用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7~10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多在治疗2周后开始升高,1~2个月后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后,仍应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足机体铁储备,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如口服铁剂无效,应考虑以下原因:①服药量不足;②吸收不良;③损失>补充;④药物含铁量不足;⑤诊断错误。
1.病因治疗 尽可能地去除病因,消除潜在缺铁因素是IDA得以根治的关键所在。因为IDA是一种症候群,对症铁剂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若不去除病因,贫血难免复发且可延误原发病的治疗。因此,病因治疗相当重要。例如,对营养不足引起的IDA老年患者,应改善饮食,多进食高铁食品,包括瘦肉、蛋类、动物肝、豆类、海带、木耳、香菇等。消化性溃疡导致者应抗溃疡治疗;月经过多引起的IDA应注意妇科疾病,调理月经;恶性肿瘤应手术或放、化疗。
治疗
3.铁粒幼细胞贫血 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铁失利用性贫血。表现为SI、SF、TSO增高,TIBC不减低,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特征性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其计数>15%时有诊断意义。
2.慢性病性贫血 因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等引起的铁代谢异常性贫血,有原发病的表现。多数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部分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铁代谢检查的特征为贮存铁(SF、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及sTfR增高,SI、TSO、TIBC减低,有助鉴别。
1.海洋性贫血 属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幼年发病,有溶血表现。体检可有脾大。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如血红蛋白电泳出现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高,出现血红蛋白H包涵体等。SI、SF、骨髓可染铁和TSO不低且常增高,TIBC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