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肝动脉灌注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 tai技术先于tae应用在临床。但单纯tai对肝癌治疗效果不良,目前临床应用已很少单独使用。有些学者采用球囊阻断血流作动脉内药物灌注,可提高肿瘤区的药物浓度(30倍),且药物停留时间长,效果较一般灌注为好[13]。杨继金[14]等将化疗药加热再灌注治疗大鼠肝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还有些学者利用肿瘤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不良的特点采用动脉升压法灌注化疗药。
2.1.9 植入性药盒导管系统(implantable port system) 导管和灌注泵的植入可由外科手术开腹或经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放置。pentecost[15]提出药盒导管系统的建立可使肝脏局部获得较高药物浓度。单鸿[16]等应用此法治疗转移性肝癌,发现来源于胃肠癌肝转移者疗效较好,其中位生存期为17.6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39.5%。
2.1.10 动脉内栓塞结合内放射治疗 此方法既能较彻底栓塞、阻断肿瘤血供,内放射源又可高浓度的均匀分布肿瘤组织中实施辐射杀伤作用,具有较低的局部放射反应。国内制成的90y[17]玻璃微球和32p[18]玻璃微球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另外,为了阻断肝癌的寄生血管,iwamoto[19]采用硅酮橡胶薄膜植被于肝脏表面,然后行tae和门脉灌注治疗,患者生存期延长,有人把此方法称为隔离疗法。
2.2 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
2.2.1 化学性治疗
2.2.1.1 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 1983年杉浦等对实验性小鼠肝癌灶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获得成功,1983年livraghi[20]报道了临床应用无水乙醇治疗小肝癌后,这一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国内刘利民[21]等也做了此类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60℃~70℃的无水乙醇注入可促使肿瘤坏死,称为hot pei。pei理想适应证是肿瘤直径≤3cm,不超过3个结节。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多次穿刺、多个疗程和多量的无水乙醇,且无法杀灭目前影像学无法发现的肿瘤,对于富血型及巨块型肝癌效果不理想。
2.2.1.2 经皮醋酸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 therapy,pai) 其穿刺技术、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与pei相仿,但所用的剂量与疗次明显减少。庄振武[22]用50%醋酸与无水乙醇对比治疗walkar-256鼠肝癌,肿瘤坏死定量分析为90%~100%和64%~90%,提示50%醋酸可替代无水乙醇取得较好疗效。
2.2.1.3 经皮化疗药直接注射治疗(direct injection chemotherapy,dict) 有学者主张在tai/tae后加超声引导下dict,认为其生存率高于单一治疗,但并无大组病例报道。
2.2.2 物理性治疗
2.2.2.1 经皮热水或热盐水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hot water or saline injection therapy,phot or psit) 1993年ohishi用热水、1994年honda[23]用热盐水治疗肝癌均获得满意肿瘤坏死结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phot或psit的操作技术大致与pei相同,主要原理是高温直接导致蛋白凝固,杀死肿瘤细胞,可以安全地用于直径较大的肝癌治疗。
2.2.2.2 经皮激光热疗(percutaneous laser-induced thermo therapy,litt) 1985年hashimoto[24]首次报道us引导下经皮litt治疗肝癌,其他学者也随后做了相关的临床研究,认为此法肿瘤坏死率可达74.3%,且不出现严重并发症。
2.2.2.3 经皮微波高温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hyperthermia therapy,pmht) us导引下采用经穿刺途径,置入1枚与微波组织凝固器相连的微波电极针于瘤体内,再根据肿瘤大小选择相应功率和发射时间发射微波进行治疗。此方法近年来多用于治疗tae/tai失败的肝癌患者,董宝玮[25]等认为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肝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