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岭外代答》详细记载壮族民间烧炼水银的方法。"邑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釜、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水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记载。

我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毒药用于医疗的明确记载。"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碱艾治其外也"。《神农本草经》中己记载了许多毒药。到了唐代,用于医疗的毒药已达120多种,这些毒药在壮族地区大多有分布,如水银、雄黄、钩吻、乌头、巴豆、杏仁、斑蝥等。壮族早就知道使用本地生长的某些毒药来治疗疾病,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了壮族先民在当时用菌药烧灰治疮济、用坞嗦解蛇毒、用蟆蛤治风毒和热毒等经验。宋代,壮族民间使用有毒的蔓陀罗花治疗小儿积疾,这一经验被周去非收入了《岭外代答》中。广西桂林的铅粉,临贺(今贺州)的锡矿、水银、丹砂、钟乳石、土硫磺在唐宋时期属国内的优质矿物药。此外,本地人用黄药子治瘦疾、用丁公藤治风疾、用罗裙带治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经验以及毒药蔑麻、巴豆、羊掷踢、半夏、山豆根、皂角、薯EE等被当地明清时代的县志或府志收入地方物产中。还有制造独特的蛇酒也用于治病,如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陈班《桂林郡志》记载:"蛇酒,出滕县,土人尝以蛇置酒内同烧,味极香自严,能去风湿。"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壮族地区的毒药较多,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积累了不少使用毒药的宝贵经验,从上述记载可以窥见其丰富经验之一斑。

(二)解毒药

壮族人民不仅善于制作毒药,而且对于中毒的治疗,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

1、解箭毒

(1)甘庶

壮族早在宋代就知道"甘能和毒"。据《岭外代答》记载,在打仗时,南丹土人总是随身携带一节甘藤,一旦被毒箭射中,立即吃甘庶能缓毒箭的毒性发作,这一独特的经验,周去非赞扬说:"唯其土人自有解药"。"土人"正是指包括壮族在内的广西土著民族。现在壮族民间还经常使用大量饮煎糖水的方法来解救各种中毒。这说明了宋代壮医用甘煎解箭毒的经验对后世的影响。

(2)石药

据《本草拾遗》记载,石药味苦,性寒,无毒,南方俚人很宠爱石药,经常带在身上预防毒箭。当人中毒箭时,迅速在患者头顶上作十字切口,令血出,然后将石药敷于切口,当渗出黄汁时中毒为之缓解。并且指出石药主要产于贺县(今贺州)一带山中,形似碎石国砂,当地土人采集后用竹筒来贮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石药附于确砂条后,但确砂的功效主要是消积软坚、破淤散结,没有解箭毒的功效,《本草纲目》以后的本草书再也没有出现石药,《中药大辞典》也没有说明确砂的异名为石药,笔者认为石药并非躏砂,此药可能于明代以后失传了。

(3)猪腰子

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腰子产于柳州,当人被毒箭射伤时,以猪腰子3~6克研末,用酒送服,同时将药粉涂于伤口即愈。猪腰子是《本草纲目》的新增药物。清代程可则《桂林府志》也将猪腰子收入药属条下,说明在明清时代,壮族地区曾出产猪腰子。《中药大辞典》称猪腰子为豆科植物苦檀子的异名,此异名首见于《贵州民间药物》,可见《本草纲目》收载的猪腰子解毒是明清时期壮族民间的独特经验。

(4)鹅抱

据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鹅抱产于宜州一带的山洞中,味苦,性寒,具有"解蛮箭药毒"的功效,中毒箭时用鹅抱研末调酒服即愈,并附有宜州鹅抱图。宜州历来是壮族聚居地。"蛮箭"主要是指壮族制作的毒箭。《本草纲目》还收有此药,但查《中药大辞典》元鹅抱,可能因为明代以后中毒箭的人减少,使用鹅抱的机会也少,慢慢此药就失传了。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