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4)黄藤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

6.解酒毒

(1)白萝卜

据刘斯誉《融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白萝卡味甘,能解酒毒。这种方法现在壮族民间仍在使用。

(2)白豆寇

据《本草图经》记载,宜州出产的白豆寇"能解酒毒",因为白豆寇具有行气宽中、消食的作用。

(3)檐喜子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槽雷子产自广西,可"解酒毒"。

7.解金属毒

(1)金蛇

金蛇为蛇蝴科动物。壮族向来有食蛇的嗜好,如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云:"岭南人喜食蛇,易其名曰茅鳝。"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不少蛇类药,金蛇就是其中之一。在唐宋时期,金蛇是壮族地区出产的著名的解毒药,如《本草拾遗》云:"岭南多毒,可解毒之药,金蛇、白药是矣。"《开宝本草》进一步指出,金蛇主产于宾州、澄州(宾州即今广西宾阳县一带,澄州

即今广西上林县一带),并说金蛇"解生金毒,人中金药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庭为度,银蛇解银药毒"。目前壮族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跌伤、骨折。

(2)甘蕉根

壮区的甘蕉早在《南方草术状》就有介绍。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广西的芭蕉有牛蕉子、芭蕉子、鸡蕉子、芽蕉子,说明广西历来是芭蕉产地。特别是《本草图经》明确指出:"二广俚医"用甘蕉根汁内服治疗金石药中毒。

8.解瘴毒

据清代温之诚《全州志》记载,乾隆年间,全州"痴疫大作,药肆皆虚,居人掘士药售者,无不大获,而实者愈疾"。又曰:"其实市中所货,其阴购于土人者十七八。"说明过去人们大多依靠当地的土药土方治疗瘴气,见于文献记载的壮药有:

(1)马槟榔

据陈瑾《桂林郡志》记载,马槟榔产于广西河池地区一带,当地人常吃马槟榔以解渴。清代李文琐《庆远府志》曰:"马槟榔能驱瘴。"说明在壮族地区人们己认识到马槟榔可用于防治瘴气。

(2)红花茶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红花茶产于广西,土人常以此茶赠客。宋代邹道乡有诗曰:红花茶能"消脯滞宿食,辟烟岚瘴气"。查《中药大辞典》无此药,红花茶是壮族地区特有的一种茶。

(3)槟榔

早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中就有关于岭南人嚼槟榔的记载。壮族对槟榔有着特殊的喜好,不仅在婚姻喜庆和日常交往中作为礼仪的信物,而且广泛地用作防病却患的药物。《岭外代答》曰:"询之于人,何以酷嗜如此?"答曰:"辟瘴,下气,消食,食之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说明壮族人民己认识到槟榔主治诸气,可辟瘴气,助消化,防虫齿而大量嚼吃,因为其俗云:"南方地湿,不食此元以法瘴疠"。

(4)蒟酱

据《本草纲目》记载, 蒟酱产于广西一带,当地人食槟榔时往往与蒟酱叶同时嚼食,因为蒟酱叶也能够辟瘴疠。

(5)杜茎山

据《本草图经》记载,杜茎山产自宜州,味苦,性寒,主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并附有宜州杜茎山图。服法是用杜茎山叶捣烂浸酒取汁服。

(6)高良姜

高良姜在古代是壮族地区的上贡品。据《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记载,高良姜在壮族地区到处都有生长,具有"除瘴"的功效。

(7)山柰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主产于广西,广中土人吃山柰像吃姜一样,用来辟瘴痴恶气。

(8)姜黄

据《本草图经》记载,姜黄产于广西桂林、宜州一带,当地土人生吃姜黄以桂邪辟恶,并附有宜州姜黄图。说明苏颂在记载姜黄时主要参考壮族地区的姜黄。

(9)楮叶

据《岭外代答》记载,壮族先民用浅刺疗法治疗瘴气时,必配用楮叶擦舌,因为楮叶能除瘴。

(10)王瓜

据清代谢钟龄《横州志》记载,当地出产的王瓜二月果熟,性凉,具有消瘴止渴的作用。今查《中药大辞典》的"王瓜"是七八月间果熟。壮族地区出产的"王瓜"与《中药大辞典》的"王瓜"是否为同一药物,有待考证。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