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三、讲究炮制

有毒药物的炮制主要是减少其毒性,消除其副作用。壮医在使用毒药时是讲究炮制的,如痴柄魔芋、狗爪半夏、天南星、乌头用姜汁制过才使用;通城虎治疗创伤性昏迷,与生姜同煎服,以减少毒性;野芋头的炮制是去外皮切片,加食盐共炒焦;乐业县壮医用假洋芋治夹色伤寒时,加糯米30克,生铁钉2~3颗,共炒至米黑为度,然后水煎服。

四、注意剂型

不同的药性,宜人不同剂型,不然就会发生不良反应。壮医在使用毒药时是注意剂型的,有汤剂、酒剂、膏剂等。如乌头、八角枫、野芋、山芝麻、白果、乌柏、天明精入药以汤剂为主;治疗骨折及风湿骨痛的毒药人药以酒剂为主;某些治疗胃院痛的毒药以散剂冲服为主;治疗鸡眼等皮肤病的毒药以膏剂外敷为好。

五、合理配伍

壮医在用毒药治病时也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以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制约药性之偏,以适应复杂的病情,监制药物的毒性,消除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例如,扶绥县壮医用万年青治疗偏头痛时,加瘦猪肉共炖服;来宾县壮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时,用三十六荡加豆腐共煎服;武鸣壮医使用天南星治疗破伤风时,加半夏Jell|尊、白芷、自茅根、白糖共煎服。

第五节 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的使用及对中毒防治的特色

一、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的使用

据文献记载,将壮医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概况归纳总结如下:

(一)毒药

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本地出产的毒药制作毒箭,用于狞猎和战争。其所使用的毒药有: (1)焦铜。晋代张华《博物志》曰:"交州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镝,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 "交州俚子"是壮族的先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毒箭有三种,岭南夷俚用焦铜作箭嫉。" (2)毒蛇草。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药箭,化外诸蛮所用,弩虽小弱,而以毒药濡箭锋,中者立死,药以毒蛇草为之。""化外诸蛮"是旧时统治者贬称政令教化所不及的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主要是指壮族。(3)毒虺。"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曰:"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南丹地方毒虺,其种不一,人乃合集酝酿以成药,以之傅矢,藏之竹筒,矢镞皆重缩,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桂海虞衡志》曰:"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僮。""僮"就是今天所说的"壮",即壮族。"苟中血缕必死"说明壮族已认识到毒箭致死的原因是毒药必须进入血液,因为箭毒口服是不发生中毒的,就像人们吃被毒箭射死的动物而不中毒一样。(4)鸠。鸠是一种毒鸟。明代邝露《赤雅》曰:"射鸠捕蛇以合百草,练时曰,作毒矢,仰射飞走,透肌及骨,百不失一。" 邝露曾在广西生活过。(5)鸡母。明代方喻《南宁府志·物产》曰:"鸡母,涂箭射禽兽立死。"广西南宁地区素来是壮族聚居区,壮族在制作毒箭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寻找新的毒药,如晋代用来制作毒箭的毒药以焦铜为主,宋代增加了毒蛇草和毒虺,明代又增加了鸠和鸡母,这些都是剧毒药物,中人即死。从其善于制作毒箭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充分说明古代壮族是一个善于使用毒药的民族。壮族的毒箭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引起了医家的高度重视。晋代葛洪《肘后方》和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均专门列出解岭南俚人毒箭之毒的方药,历代本草书更是收载了许多壮族民间解箭毒的方法,到过壮族地区的一些官吏在其游记中也记述了壮族的毒箭。壮族优秀文化遗产--花山崖壁画也有腰间佩箭的人物画像。至今,壮族民间还流传着黑旗军带领群众使用泡过毒药的"飞箭"抗击法军的故事。清代编撰的广西地方志书中也提到壮族的毒箭。这些都是从侧面说明了壮族使用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壮族先民不仅善于使用毒药,而且善于制造毒药。《诸病源候论》记载有岭南俚人制造的5种毒药: (1)不强药(不详何物)。(2)蓝药。是用蓝蛇头制成的毒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提到邕州进贡蓝药。说明蓝药确实产自壮族地区。(3)焦铜药。是用焦铜制成的毒药。(4)金药。是用生金制成的毒药。生金产自壮族地区。"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生岭南夷獠洞穴山中"。 (5)菌药。是用毒菌制成的毒药。其制作过程为"取毒蛇杀之,以草覆蛇,汲水洒草,数日菌生,采取为末,人酒毒人",或"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由于当时岭南俚人制造的5种毒药传入中原,并对人们产生了危害,因此《肘后方》和《太平圣惠方》专门列出了解岭南俚人毒药的诸方。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