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笔者随广西中医学院医史文献室《壮医研究》课题组,于1983年11月及1984年6月,两次对靖西县的壮族民间医药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关于靖西壮乡药市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是固定在端午节举行。《靖西县志》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持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当地的习俗认为,端午节的草药,根叶肥壮茂盛,药力特别大,疗效特别好。而这一天去逛药市,饱吸百药之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一年之中少生病或不生病。
二是上市的药材品种多。药市这一天,新靖镇街头巷尾,圩亭屋檐下,都摆满了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药物品种亦在数百种以上,其中有比较贵重的中草药材(田七、蛤蚧等),也有大量的常用药物(金银花、薏苡仁)以及采自深山河谷的钻地风、九节风、大风藤、岩黄连、独脚莲、八脚莲、黄花、倒水莲以及透骨香、马蹄香、过江龙、千斤拔、川芎苗、黄精苗等等。售不完的中草药,晚上或挑回家,或互相馈送,常见易找的品种有些丢弃路旁,总之都在当天加以处理。
三是赶药市的人极多,远远超过一般的圩日。端午节大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有些家离圩镇较远的壮医药农,在端午节前的两三天,就预先把药材运到县城(或附近圩镇),以便端午节时集中摆摊。靠近中越边境的化峒、湖润等乡镇的群众,也大量挑运药材到新靖镇来。八九点钟后,成百上千赶药市的群众,成群结队,着节日盛装,陆续提篮拎筐地来了。不仅有城里的男女老少、郊区的农民群众,还有从数百千米外特地赶来逛药市和采购药材的外地草医、商业人员等。中午时分,药市达到了高潮,不下万人,热闹非凡。赶药市的群众中,有专程来买药的、卖药的、看药的,有来向壮医药农请教医药知识的,有前来找壮医诊病的,也有专为"吸药气"而来的。一直到下午太阳落山,药市才逐渐散场。县医药公司也在药市大量收购有关药材,每逢端午药市,药价一般是比较便宜的,故而人们尽兴争相选购。可以说端午药市既是壮乡中草药的大展销,也是壮族民间医药经验自发性质的大交流,这对壮医药的发展大有益处,对壮药的发掘、使用、交流、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十节 名医的涌现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药事业逐渐兴旺,壮医药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宋代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提到"二广俚医","俚医"是对壮族民间医师的最早称呼,说明至少在宋代,壮族已出现专职医师,并得到社会承认。明清以后也涌现出许多壮族名医。现据文献记载,简介如下: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吴国(今福建省福州市西)人,任侯官,后移居广西梧州市。医术高明,擅治内科病。年老时迁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诊费,嘱家人在后山栽杏树五棵,董奉用杏仁换置药物以施救患者,其高尚医德为后人传颂。(《苍梧县志》)
俞仲昌,宋代广西贵县东部人。精通医术,好施乐善,给人治病不图回报.被人颂扬。[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广西通志》]
梁大用,宋代苍梧县人。为针灸名医。(《苍梧县志》)
傅林,明代广西临桂人。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活人无数,为众人敬仰。[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广西通志》]
章润,字良玉,明代广西永福人。宏治甲子年考中举人,擅长做诗,但也精通医术,历任德庆、海阳、四会教谕,官至进士,后辞官回乡,著有《荆石吟稿》。(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
梁雍,明代广西柳城人。万历壬午年考中举人,历任广通、宜城、来阳知县,皆有政绩。戊年遇饥荒,疠疫流行,梁雍即制作药物,分给各家各户,救活无数民众。(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
舒谧,字继安,明代广西宣城人。其曾祖父逻洪武为太医院名医,后随军队到宾州。舒谧得到医术秘传,救活病危者无数,且不收分毫,不避穷秽,得众人称颂。[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宾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