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中医理论的改造
传统中医理论是丰富临床经验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有机综合的产物,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方法的和谐统一。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视之,它显得松散、模糊,欲进行现代转化,首先要将其由柔变刚、由平面变立体。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划分,即方法论与本体论划分,核心概念与周边概念划分,局部概念与整体概念划分,从而形成现代人容易把握的,井然有序的模样,为进一步运用实证技术开辟道路。
阴阳、五行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实质上是方法,而经络、脏腑、气血等则为本体范畴;经络、脏腑、气血等为核心概念,其余则为周边概念;经络、脏腑为局部概念,精神、气血则为整体概念。传统中医理论因为没有实证需求,故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严谨的划分,因而看上去概念间的联系不够精确,有重叠也有缝隙。如果进行上述改造,凸显本体概念,隐化方法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淡化周边概念;直接实证局部概念,间接实证整体概念,这样,一个可操作的新理论雏形便出现了。
四、现代中医理论的构建
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精确实证,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和实验方法对研究对象予以客观探索,后者则否;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是前者注重结构分析,后者偏向信息把握。如果把现代科学与中医学的特点予以综合,那么就可得出现代中医理论的构建原则———信息化实证。
实证意味着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而这两者又必须以定位为前提。那么落实到中医概念,能够进行定位研究的核心概念只有经络和脏腑,其中边界清晰、描述精确的又只有经络。因此可行的实证方案便是先对经络进行客观定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脏腑因为是功能概念,无法完整实证,只好通过相应器官的近似说明和脏腑经络的相关联系来综合研究。经络与脏腑之间没有明确可辨的结构联系,只能通过信息将其统一起来,而生命信息千万种,宜选择其中便于把握、性质稳定、具有普遍意义的部分先行一步,找到基本规律,然后再一一叠加,综合集成,直至达到完整揭示之目的。
在这个通过信息化实证方法构建的现代中医学理论框架中,经络实证是先决条件,经络脏腑联系是核心环节,而气血运行、药物归经则为两大支柱。有了这个基本躯干,就可进一步将其他中医学命题一一转化,与之相连。刚开始,不求全部容纳,只需因时随势、量力而行。如此面对浩瀚的古典文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代中医理论便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对传统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而且对西医资源同样可以吸纳整合,一个富有动感的活系统便建立起来了,此即现代信息医学体系。
五、可预期的融合方向
相似者相容,这一原则在中西医的融合中同样适用。在中西医结合的旗帜下,以西医为本,已经汲取了一些与之本征相似的中医内容,如中药成分、病证关系、经穴结构等等。这是结构分析原则下的整合,其他信息化内容由于与西医本征不符,则被舍弃。同理,以中医为本的信息化融合,也只能汲取西医的信息化部分。目前看来,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脑科学,其二是基因组学。脑科学的重点已由结构分析转向功能研究,而基因组学的重心也由序列分析转向功能表达,目前这两个领域虽然动静很大,广受关注,但因为观念和方法问题没有解决,实际进展并不乐观。可以设想,中医理论一旦有了信息化实证基础,将与两者“不谋而合”,而它们的飞跃也当自在融合之中。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马晓彤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