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医学和中医学,具有不同的本征,两者要取长补短,积极融合。本文作者指出,在新一轮的中西医融合潮流中,中医将扮演主角,并且构建现代信息医学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一、两个医学体系的本征
在历史长河中,医学门类林林总总,它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服务于不同部族人群的健康事业,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岁月的冲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成体系存在的主要有西方医学和中医学了。
两个医学体系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发育,偏重还原论的西方文化孕育了以结构医学为本征的西医学,偏重整体论的中国文化则孕育了以信息医学为本征的中医学。西医运用结构功能关系模式认识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医则运用信息功能关系模式对应之,它们各执一端,均未全面反映机体的面貌,因而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当两者历史性相遇后,我们应该积极促其融合,使之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催生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医学体系。
二、中西医融合的条件
有效融合的条件是双方平等,如果不是这样,其结果将不是真正的融合,只能是强方肢解弱方,那就达不到互补的效果。这样,强方弱点无法弥补,弱方资源随即流失,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众所周知,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那么它们的根本差异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化,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中西医的差异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异,两者融合只能是传统的中医向现代的西医看齐;另一种认为中西医的差异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差异,它们无所谓时代性,而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异质性,因此根本无法融合,也无需融合。
这两种看法均有失片面,我们知道,东西方文明之所以有异质性,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方文明彼此孤立存在与发展,虽有交流,但力度不大,故形成了各自的特质。但当世界进入一体化时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互相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已成各自需求;另外,医学的目标是保健,这一点中西医均无二异,面对同样的使命,联合作战,加强效力,其理自不待言,因此中西医不仅需要融合,也能够融合。如何才是正确的融合之道?其要点有二,一是了解时代需求,二是认清双方面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机械时代的条块划分正被整体统一的格局所取代,单纯原因导致的主要疾病(如营养不良、感染和损伤等)正在让位于复杂原因所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障碍等),这个时代需要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原因所致疾病的医学体系。西医以结构医学为本征,中医则以信息医学为本征,两者存在两方面差异。首先是东西方差异,西医依托还原论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医依托整体论的东方文化传统,因而前者注重结构分析,后者偏向信息把握;其次是时代差异,西医随机械化产业革命实现了现代转化,成为与之适应的、能够精确实证的科学体系,而中医则主体上依然保持着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古典形态。这两个体系融合的难点不在于异质性,这样正好有了互补的前提,真正的困难在于时代差异。一个现代形态的体系与一个传统形态的体系是无法真正平等沟通的。由于西医居强势,中医居弱势,其结果,西医不过拿中医作为自身的补丁罢了。
欲实现有效融合,首先中医要按其信息医学本征实现现代转化,其基本途径是信息化实证。只有当自己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形态之后,才是真正融合的开始。当年西医实现现代转化,是由于其结构医学本征与机械时代相吻合,而今天,中医的信息医学本征恰恰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吻合,只要认识明确,措施得当,实现现代转化是自然而然的事。相形之下,西医本征则与信息时代有差异,尽管也在进行着信息化调整,但难有深刻变革。在新一轮的中西医融合潮流中,由于占有天时,故中医将扮演主角,当务之急是早日建立中医学的现代版———现代信息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