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感传染病:孙思邈:"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
医学入门》:"治时行及瘴疟疫疠,急发黄"。缪仲醇谓:"凡黄有数种……误食鼠粪亦作黄"。似说出钩端螺旋体病与黄疸的关系。这是指外因方面。
(2)饮食因素:张仲景首先提出"谷疸",指出饮食与黄疸的关系。《
圣济总录》释:"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疸"。以后医家均很强调饮食因素对黄疸发生的重要性。
(3)饮酒:张仲景指出的"五疸"、"酒疸"是其中之一。《巢氏病源》:"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者少,则胃内生热,……则身目发黄"。孙思邈谓:"夫发黄,多是酒客"。
(4)血瘀:血瘀可以致黄疸,这首先是《伤寒论》提出的。"太阳病身黄……血证也,抵当汤主之"。《
医学传灯》:"女劳疸者,身黄加以额黑也……皆蓄血之所致也"。《沈氏尊生》:"又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而X。当用药下尽黑物为度(宜
桃仁承气汤)"。
(5)虚劳:虚劳可致黄疸,如张仲景说:"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又《
景岳全书》谓:"阴黄之病,何以致之?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钱镜湖《辨证奇闻》谓:"女劳疸,其证肾气有损,致成黄疸"。这些是内因,也是致成黄疸的原因。
2.病机:发黄的病机,各家解释不一,主要论点为《内经》所提出的:"湿热相交,民当病瘅"。朱丹溪用"XX相似"来比喻湿与热发黄的道理,提示我们湿热为黄疸的主要发病机制,前人研究形成湿热的成因,当推清代温病学派。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阴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者则病在阳明,中气虚者则病在太阴。……要之湿热病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太阴阳明受病。……膜原者必通肌肉近胃府,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变多发膜原。太阴之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脏及腑之谓。若湿热之症,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亦属内伤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邪亭滞为有余。
由上述可以看到薛氏对湿热的成因及感染途径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王孟英又补充湿邪停聚为有余之说;谓:"脾伤湿聚曷云有余?盖太饱则脾困,过逸则脾滞,脾气困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
按薛、王二氏的论点,太阴、阳明的湿热成因,除少数患者从表伤者外,饥饱劳逸为产生湿热的主要原因。所指饥饱劳逸者,皆是违背了《内经·上古天真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的摄生要求。在这里也反映出"病从口入"的一途。
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主要为湿热所致,经口传染的,而何以有黄疸型及无黄疸之分呢?我们的看法是:正如《内经·天元正纪大论》歧伯所说:"五气之常太过不及发异也。……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病甚,徐者为病持"。岐伯此论概指一切疾病的发病规律,湿热症、黄疸、胁痛、脾胃内伤等,亦不越此范围。
仅就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来说,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常常是发病暴而且甚(重)。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则相反,多发病徐缓,病程持续日期长,二者的常例是前者,发生危险多,且在出现黄疸症后,或略后一些时间。至于后者很少在发病初期有暴甚者,多在久治不愈后发生不良后果。
太过者有余,不及者不足,我们理解黄疸型属于有余,无黄疸型为不足。但有余和不足,常常是互相依附,同时存在着的。正如《内经·天元正纪大论》所说:"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所谓往者去也,事物在发展运动中,体现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规律。例如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初期发病一般是属不足,假如久治不愈,到末期往往是出现有余,末期
肝硬化腹水,就是不足之中的有余。患者气血日衰体力日下,在不足之中出现的有余,它和有余之中的不足完全相反。有余和不足,有正常情况下,也是同时存在,这种变化是消息盈亏的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