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3.善于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用量:3-9克。
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成份为小碱(黄连素),还有黄连碱等。
2.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菌等有抑制作用。尤以对痢疾杆菌的作用为强。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并有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扩张血管,降血压及解热作用。
3.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肠伤寒、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砂眼、滴虫性阴道炎、上颌窦炎,湿疹及化脓性感染等有效。
(二)黄芩《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
别名:枯芩、子芩、条芩。
处方用名:黄芩、子芩、条芩、枯芩、酒芩。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泻肺火、清湿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泻痢、湿温、黄疸、热淋等证。
2.能清泻上焦实火,尤以清肺热见长。用于肺热咳嗽,单用枯芩有效,亦可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以清肺止咳。若热盛火炽,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证,可单用黄芩炭煎服,清热而又止血;亦可与生地、白茅根等合用。
3.亦能清热解毒,常与银花、连翘同用,以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4.还有清热安胎作用,常与白术同用,以治胎热不安。
用量:3-9克。
禁忌:肺寒咳嗽、胎寒欲坠,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黄芩甙、黄芩素等。黄芩甙水解产生贝加因及葡萄糖醛酸,贝加因有显著抗菌作用,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2.体外实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并能抑制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
3.动物实验: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解热及镇静作用,并能抑制肠管蠕动,降低血管渗透性。
4.临床可用于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肠炎、肺炎、菌痢、尿路感染、皮肤各种炎症,以及高血压等病。
(三)黄柏《本经》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 (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
别名:黄蘖、山屠、 蘖木。
处方用名:黄柏、黄蘖 、川柏、柏皮、炒黄柏。
药用部分:树皮。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湿热、泻火、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具清热燥湿之功,用于多种湿热证,如泄泻、痢疾、黄疸、淋证、带下等。治泻痢,可配白头翁、黄连,如白头翁汤;治黄疸,配以栀子、甘草、即栀子柏皮汤。
2.又可退虚热,用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以及梦遗滑精等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既能滋肾阴之亏耗,又能兼泻妄动之肾火,如知柏地黄丸。
3.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湿疹等证。
用量:3-12克。
禁忌: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内含小 蘖硷、黄柏内酯等。其抗菌作用与黄连相似。但黄柏对 肺炎双球菌作用最强。
2.还有降低血压及血糖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无效。
3.本品尚能兴奋平滑肌,促进胆汁分泌,有苦味健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