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二)钩藤《别录》
为茜草科绿木质藤植物钩藤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湖南及西南等地。春秋两季采收、晒干,或先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切段入药。
别名:钩钩、双钩、勾丁。
处方用名:钩藤、勾勾、双钩藤。
药用部分:茎枝。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熄风上痉、清热平肝。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有熄风止痉作用,又可清热,适用于热盛风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等证。多与其他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天麻、蝉蜕等同用。
2.能平肝、清肝、适用于肝经有热,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目赤等证。平肝潜阳,常与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常与菊花、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兼有疏散风热之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可与蝉蜕、桑叶合用。
用量:9-30克。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钩藤经水煮沸20分钟以上,降压效果降低,故不宜久煎。
参考资料: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能兴奋呼吸中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钩藤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能制止实验动物癫痫反应发生。
(三)羚羊角《本经》
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季猎取者最佳。捕得后切取其角,同时磨汁,锉末,或镑为薄片。
别名:羚羊角尖。
处方用名:羚着角、羚羊。
药用部分: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心经。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惊风、癫痫所致的手足抽搐等证,常与钩藤、白芍、菊花、生地等配伍,如羚羊钩藤汤。
2.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适用于肝热目赤,羞明疼痛等证,常与石决明,龙胆草等同用。
3.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以及血热发斑等证。这时常配犀牛角、石羔、朱砂、黄莲等,如紫雪丹。
用量;1-3克。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克。
使用注意:本品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
参考资料: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类等,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
附药:山羊角
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角。性味:咸寒。旧肝经。有平肝,镇惊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
用量:10-15克。
(四)石决明《别录》
为海产鲍科软体动物鲍鱼的贝壳。我国福建、广东、台湾、辽宁、山东等沿海地区多产。入药打碎生用或煅用。
别名:鲍鱼壳、九孔腮。
处方用名:石决明、石决、鲍鱼壳。
药用部分:贝壳。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善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证,常与菊花,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药同用。
2.又为清肝明目要药,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虚有热的眼病,如青盲内障、目赤翳障、视物模糊,胬肉遮睛等证。常伍以菊花、蒙花、谷精草等。或伍以补肝肾之品,如菟丝子,山芋肉,熟地,如石决明丸。
用量:15-30克。
使用注意:人煎剂应先煎。
参考资料:本品含碳酸钙、胆素、壳角质等。
(五)地龙《本经》
为环节动物蚯蚓的虫体。各地皆有,广东、广西及福建,江苏产者最佳。入药去内脏,晒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