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另一位道教大师陶弘景继承葛洪衣钵,在浙江也留下了许多足迹。陶氏是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炼丹家,在医药学方面有《本草集注》、《药总诀》、《名医别录》、《补阙肘后一百方》、《养性延命录》、《合丹法式》等著作。490年他到浙江拜谒娄慧明、杜京产、钟义山等道家大师。他到过浙江的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安吉、临海、永嘉安固、温州陶山等名山大川炼丹采药。他曾到安吉隐居,在《别录》中提到了采集龙胆草、前胡等草药一事。他曾隐居台州的括苍山,先后采集700多种药材,在《本草经》的基础上新增365种,写成了《本草经集注》。他又到过温州府的陶山(在瑞安县40里处)采药,建有陶山寺。在永嘉安固山(今在瑞安境内)山中居住,建丹室,留下了炼丹石、石鼓等文物,在云雾岭上留下了洗药池、开仙坛、放生池、丹井等名胜古迹。他又兼习佛理,在郭县等地留下了足迹。
还有以徐熙为鼻祖的徐氏医学世家,亦是著名的道家世家,这一徐氏家族在道学、医药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启了中国医学世家代传医术、道术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会稽孔氏家族,也是医学世家、天师道世家双兼的名门大族。
这一时期的陆修静和顾欢均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陆修静,吴兴东迁(今湖州)人,早年曾弃家修道,他撰写的《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确立了《道藏》的分类标准,又编著了《道教斋戒仪范》等书100余卷,基本完善了道教仪式,他创立了南天师道,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他曾在元嘉末年(453年)到建康卖药,曾鉴定道经中的方药门类和撰写了《灵芝瑞草像》医书,把道教理论和中医药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顾欢,吴郡盐官(今海宁)人,他最著名的道教理论著作是《夷夏论》,认为道教优于佛教。他“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多效验。”他隐居在绍兴白石村,医治了许多不治之症,是当时医、道融于一身的人物。
隋唐时期,道教最盛。浙江道教庙观林立,道家兼精医理者大有人在。唐朝时杭州盐官马湘,曾在瑞安西砚山下栖居,用草药医治病人,与徒弟王延叟在松山炼丹。
司马承祯是著名的道家,他迫随潘师正,学到了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饵法,后居住在天台山玉霄峰,著有《坐忘论》1卷、《天隐子口诀》、《天隐子养生书》1卷、《采服松叶等法》1卷,享年89岁。
柳泌是台州刺史,精通医理和道学,818年12月唐宪宗敕令他到台州执政,第2年10月下旬他一到台州就登天台山采集仙药,并驱使民众一起来药,一年中毫无收获,惧罪潜逃山中,后被浙西观察使捕送京城。
唐朝咸通时期道家丁飞在杭州灵隐龙泓洞修道,读书采药,力田自给,医治病人,颇受周边群众的爱戴。
葛孝先在灵隐葛坞专心炼丹,留下了遗迹。
杭州人暨齐物,师从道教玉清观朱君绪,授受法篆、神符、秘方,救物不怠,后人大涤山,建筑“埀象楼”隐居。
田大明,道名日华子,唐朝五代时期宁波人,日华子在诸家本草及当时用药经验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法,自成一家,撰成《日华子诸家本草》,另写成眼科专著《鸿飞集》。
杜光庭,晚年自号东瀛子,处州缮云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入天台山学道,后成为道门领袖。平生著作颇丰,收人《道藏》的就有20多种,他提出的儒、释、道三教无别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他的医学著作主要有《玉函经》3卷,其中引人西方十二宫说。879年,唐僖宗幸蜀,召见了他,赐给紫衣,充磷德殿文章应制。王建据蜀,赐号广成先生,除谏议大夫,进户部侍郎。后来他归老于青城山,亨年85岁,死后葬于清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