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不明词义致误
“支”字,成氏于146条训“支”为“散”。王肯堂驳成注曰:“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犹云支撑而结,当活看,不可拘泥文字,若训作散,则不能结也。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7]钱潢亦谓“支”应训作支撑,其谓:“愚谓:成氏以散字训之,固误,而方氏以支饮博聚为解,亦未中窾,《尚论》谓邪结于心下偏旁,而不中正。若如其说,则仲景不谓之心下矣,诸说之中,当以支撑之解为近是。”[8]按支字本义为去竹之枝。《说文》:“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有柱、掌之义。《国语·周语下》:“无之所支,不可坏也。”注曰:“支,拄也。”此条之病机为邪入少阳,而太阳证未去也,既有表证又有少阳证,详少阳证之表现之一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即胸胃部有支撑之感觉,故此处训“支”作“支撑”义胜。
训诂无据
成氏释“辨脉法”中“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曰:“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按诸字,辞书中均未载此义。《说文》:“萦,收卷也。”《广韵》:“萦,绕也。”故成氏此释为训诂无据。
当释未释例
仲景332条中有“索饼”一词,成氏未作注释,不仅读者不明,后世注家亦众说不一,或以为素常所食之饼,或以为无肉之饼,或以为麦饼,如方有执曰:“索,当作素,……素,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饵饲之,以颐其情也。一说无肉曰素,谓不令犯食禁也。”[9]钱潢曰:“索饼者,疑即今之条子面及馓子之类,取其易化也。”[10]王先谦曰:“成蓉镜曰:‘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按索,原意为草绳也,《说文》:“■,■有茎蒿,可作绳索。”《释名·释饮食》中有释索饼者:“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之饼,皆随形而名之也。”宋金时有索粉,《老学庵笔记·一》谓:“集英殿宴金国人使九盏,第七奈花索粉。”[11]即以绿豆粉制成之条形食品,亦称粉条或线粉。由此可见,饼前冠以“索”字,为表其形状,索饼当为条形饼,即面条之类的食品。
虽成氏之注尚有许多不足之处,然其首注《伤寒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为后世学者的再注解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莫枚士.研经言[M].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18.
[2]张机.金匮要略方论[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22.
[3]楼英.医学纲目[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33.
[4]舒诏.新增伤寒集注[M].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卷五:11.
[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72.
[6]王叔和.脉经[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84.
[7]王肯堂.证治准绳.见四库医学丛书[M].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769.
[8]钱潢.伤寒溯源集[M].第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57.
[9]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第1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22.
[10]钱潢.伤寒溯源集[M].第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42.
[11]陆游.老学庵笔记.丛书集成初编[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据津逮本影印,1985: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