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这两类汉简数量也不多,但有两枚汉简所举案例都较为典型,其中属于法医检验的一枚原文即:
“助茂秉刃伤大君头一所,男庶人吉助茂缚秉元夫与吉共杀,秉并使从兄梁杀秉子小男毋,砍杀秉妻。”(222)
属于兽医检验的一枚汉简原文即:
“神爵二年(汉宣帝年号,相当公元前60年)癸卯朔乙丑,悬泉厩佐广德敢言之。爰书:厩御千乘里畸利谨告曰:所保(葆)养传马一匹,骓壮,左剽,入坐肥,齿二岁,高三尺一寸,×头×柱送日逐王乘至冥安,病死。即与御张乃始泠定 诊马死。身完,毋兵刃木索迹,病死审,证之。它如爰书。敢言之。”(1301)
华中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
1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
1973年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和少量简书。该墓葬的下限为公元前168年,即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这批简帛古籍经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整理除了古本《周易》、《老子》以及其他若干古佚文史书籍外,仅医学方技古籍就有14种,以及其中的一种别本。可以辨识出的字数约两万三千余字,占全部出土简帛的约1/6。这些医学方技古籍原缺书名及撰者,经帛书整理小组据原书主题文字分别拟定了书名。其中抄录在帛书上的有10种医籍和1种医籍别本,系全抄在5张帛上。根据其抄写的先后
次序,分别是:
帛甲——《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甲本。按,此书乙本系其后于张家山出土发现的简书)、《五十二病方》(包括其卷末佚文)。
帛乙——《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按,此书尚有丙本,即张家山出土的简书)、《导引图》(按,此书原为彩绘,原图共有44幅小图的帛画)。
帛丙——《养生方》。
帛丁——《杂疗方》。
帛戊——《胎产书》。
抄录于两束竹简及少量木简上的有4种医籍。但出土后原卷散乱。现存竹简约200枚。根据其抄写的先后次序,分别是:
卷甲——《十问》、《合阴阳》(以上均收抄于竹简)。
卷乙——《杂禁方》(包括其卷末佚文)、《天下至道谈》(按,此卷仅其前部有10枚木简,其后大部分均为竹简)。
由于本人系当时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的成员之一,始终参加了此项工作,并与李学勤、周世荣先生合作撰写了《马王堆汉墓医书·肆》,及《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二书(均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本人又著有《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一书(1992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及多篇专题论文,故在这里不拟详细介绍。仅将这14种古医籍的内容特点简述如下。
1.1帛书医籍
(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文字大部分完整。全书分为“足”(代表下肢)与“臂”两篇。足篇又分足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6节及死与不死候1节。臂篇又分臂太阴脉、臂少阴脉、臂太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5节。以上11脉均分别记述其循行径路及其相应病症的灸法治疗。
(2)《阴阳十一脉灸经》——此书在马王堆出土医籍中有甲、乙两种写本,前者现存583字,后者现存793字。可相互弥补基本完整。全书分为“阳”(代表阳经经脉)与“阴”(代表阴经经脉)两篇。阳篇又分足巨(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相当臂[或“手”]太阳脉、耳脉(相当臂[或“手”]少阳脉、齿脉(相当臂[或“手”]阳明脉。阴篇又分足巨(太)阴脉、足少阴脉、足厥阴脉、臂巨阴(相当手太阴)脉、臂少阴(相当手少阴)脉。以上11脉均分别论述其循行径路及与该脉相应的两大类病症(即“是动病”与“所生(原作“产”,系“生”字之通假)病”的灸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