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久病入络”理论的创新

    “久病入络”理论的首倡者是温病大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75例,这些医案基本反映了叶氏辨治痹证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久病入络”这一理性认识的提出,发展了中医理论,为痹证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体现在痹证的论治上,他指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多年气衰,延至废弃沉疴。”(《痹》“张案”)久病络病,叶氏主张从络论治,“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诸痛》“庞案”)。络虚邪留,痰瘀互结,病势顽固,显然草木之剂难能为功,必用精灵走窜之“搜剔动药”方能透络达邪。如“鲍案”患周痹数十年,用蜣螂虫、全蝎、地龙、山甲、蜂房、麝香大队虫类搜剔逐邪而效,“沈案”患肝阴虚疟之痹,早服养肝息风之方,夜饮逐瘀搜络之剂通补交替,令人拍案叫绝。其法灵机活泼,归纳其用药,主要有:①辛润透络:以辛香、辛咸之味与活血柔润之品相伍,药选归尾、桃仁、新绛、红花等治疗痹久络滞者。②辛温宣络:对于寒入脉络之络瘀病证,以辛温、温络、活血之药相合,多选桂枝、姜黄、归身、降香等。③搜剔通络:“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类。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多用全蝎、穿山甲、地龙、蜂房等搜剔动药与当归、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治疗结血牢固深入者。总之,叶氏将其独特的奇经辨证、久病入络理论综合运用到痹证的辨证治疗,特别是擅用通络治痹之法贯穿全篇始末,实补前人之所未及,令后学者借鉴之处颇多。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由于医学的飞跃发展,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与创新,使对骨痹病因病机的认识,突破了明清之前的“肾气虚弱,寒湿入骨”的局限,开创性地把“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痹有瘀血”理论、“久病久络”理论运用到对骨痹的治疗中,从而使对骨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韦以宗校.仙传外科集验方[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

    [2]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0.

    [4]张民庆,等.张璐医学全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9.

    [5]罗天益.卫生宝鉴[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09.

    [7]葛洪.肘后备急方[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8]王焘.外台秘要,影印本[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9]王清任.医林改错[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0]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 肖林榕 郑红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