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由于“肾主骨”理论的成熟,从而确立了从肝肾论治骨痹的治则。
在宋元时期,对骨痹的治疗已开始重视和广泛使用补肾填精药。这一点可以从宋元时期几部大型的方书中找到依据。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御纂医学著作《圣济总录》。《圣济总录·诸痹门》中,对骨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悉遵经旨,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骨痹的病机除强调肾气衰弱外,还补充了髓少筋燥这一病机特点。此书共收载治痹方剂百余首,其中治骨痹方20余首,方中“补肝肾以壮骨”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主治证候:书中所载大部分方剂的主治证候是肾脏气虚、肾脏久虚或肾脏中风寒湿而致骨痹,突出了肾虚骨痹一型。②方剂命名:治疗骨痹的方剂如石斛丸、补肾熟干地黄丸等,其所用方名多以补肾填精药冠名,强调了补肾填精药的君药地位。③方药组成:每首方剂的组成除运用了大量的补肝肾药外,还增加了养血柔阴的药物联合配伍。最常用熟干地黄、杜仲、牛膝、川断、胡桃肉、肉苁蓉、石斛、山茱萸等。
明清以降,命门学说和温补学派的兴起,尤其“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的形成,极大地巩固了“补肾填精”治则的地位。温补学派代表医家张景岳学验俱丰,在对《内经》论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了“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6]等论点,形成了他在治疗上注重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之品的风格。并创制三气饮、大防风汤、易老天麻丸之类方剂,嘱“治痹之法,惟此为最”。景岳之后的清代医家张璐在治疗痹在骨时,选安肾丸,药用小茴香、补骨脂、续断、山药之类。叶天士治疗久痹正虚者,认为“肝肾下病,必连及奇经八脉”,以通补奇经独辟治径,从奇经论治,喜用龟版、枸杞、寄生、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通补任督,使肝肾受荫,经脉舒缓。林佩琴论治痹病,以《内经》为本,博采历代医家精论,强调痹病以正虚为主,治法补助真元,宣通脉络,提出治疗苦痛彻骨的骨痹,选安肾丸,药用肉桂、巴戟天、山药、石斛、肉苁蓉、补骨脂等;治老人虚人腰痛,不能转侧者,用二至丸或立安丸,杜仲、鹿角、鹿茸等是其首选。总之,治疗骨痹使用补肝肾壮骨法,经千百年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充分说明了此法具有确切疗效。
“痹有瘀血”理论的突破
瘀血理论肇始于《内经》。如《素问·调经论》云:“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消瘀血、通血脉、除血痹功效药物70余种,为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药物学基础。在晋代时期,已开始重视温经活血方药的运用,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中可见,治疗痹痛的虎骨膏、独活酒等,选用丹参、川芎、当归、牛膝等活血药,配伍辛热通经止痛的附子、细辛、乌头为特点。隋唐时期治疗痹痛则突出
了对酒的应用,如麻子酒、鲁公酒等;且在药酒组成中也用了大量的活血化瘀药物。《外台秘要·卷十九》中特别介绍了四物汤加附子治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深刻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对痹证的治疗,以活血补血为主,祛风湿止疼痛为辅的治疗原则。至宋元时代,根据《内经》的“血行不得近其空,故为痹厥也”之旨,认为气滞血凝是其病机关键,制定了活血祛风、寒温并用、健脾利湿等更趋精细的辨证方法。明清时期,随着对气血理论在人体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的探讨更加深化,使瘀血学说日臻完善起来。对瘀血学说贡献最大的当属清代医家王清任。王氏重视实践,勇于创新,认为“治病之要,在明白气血”,并创制了一系列补气活血逐瘀方剂,有相当实用价值。他在《医林改错·卷下》[9]中明确提出了“痹有瘀血”的学术论点,他提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时说:“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证何难?……用身痛逐瘀汤。”王清任在痹证论治方面的贡献,在于开拓了医家的思路,为活血化瘀法在痹病临床上更广泛的应用树立了典范。使得明清时期对“瘀血理论”探讨更加深入,在痹痛治疗上紧紧围绕活血化瘀、宣通经络这一核心进行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