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3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现代临床也选用足阴穴、口部穴、背部穴、腹部穴治疗糖尿病,如杨廉德氏[1]采用背俞穴配原穴的方法,即针刺肺俞、脾俞、胰俞、肾俞、太渊、太白、太溪等穴;冯明秀氏等[2]针刺气海穴,并在该穴上敷贴消渴膏;蔺云桂氏等[3]治疗上消口渴甚者,针刺金津玉液等。近年来日本人长谷川汪氏等[4]证实,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穴,可引起胰岛分泌明显增加,故临床上取曲池、合谷等大肠经穴者较多,而在古代对大肠经则没有特别重视。

    辨证取穴特点

    现代中医学一般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属肺、脾、肾三脏,而在古代针灸文献中,“上消治肺”的思想似不突出。如《扁鹊心书·卷上》载:“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中消病,多食而四支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由此可见,该书作者认为消渴以肾虚为多,不但下消证,即使上消、中消也要考虑补肾,灸取关元穴。

    针法灸法特点

    1.艾灸加强刺激:统计结果显示。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艾灸最多,共涉及文献15条,穴位48个,合计63穴次。其中关元的穴次最高,共计6次,因为古人认为消渴病机以肾虚为主。如《医心方·卷十二》载:“灸消渴法:灸关元一处。”此外古人还灸背俞穴、胸腹部的任脉穴、肢体末端部穴、大关节部穴。古人艾灸取穴多,所施灸量也很大,如“建氏方”共计28穴,各穴的灸量可达“百壮”,甚至“一百五十壮”;《扁鹊心书·卷上》可达“三百壮”,甚至“五百壮”,这是因为本证病根深,故须加大艾灸刺激量,此外古人还采用“横三间寸灸”法。

    现代临床也有用灸法治疗本证者,如蔺云桂氏等[3]用隔姜灸法治疗消渴病,取足三里、中脘、命门等;马兆勤氏等[5]用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取液门、阳池、胰俞、三焦俞。可见对于消渴早期、病情较轻者,可以施用艾灸疗法,而且要抓紧时机,积极灸疗,以增强胰脏功能,防止或延缓其功能衰退。

    2.针刺多用泻法:因为本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往往表现出热证,呈亢奋状态,“急则治其标”,故多施泻法,如《针灸集成·卷二》云:“食渴:中脘针,三焦俞、胃俞、太渊、列缺针,皆泻。”现代临床也常用针刺治疗本证,如熊星火氏[6]证实,糖尿病人针治20分钟后,血糖得到下降。但现代临床还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补泻操作,并非多用泻法。

    3.刺血多取口部穴:检索结果显示,本证常取口部穴用刺血疗法。因本证多为标实之证,呈热象,故可用刺血疗法;又因为本证最常见的症状为口渴,故又多取口部穴。如《奇效良方·卷五十五》载:“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类经图翼·卷十》曰:“左金津,右玉液: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出血。”《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云:“消渴:小肠俞、阳池(各灸之)、廉泉(出恶血方巳)。”在现代消渴临床上,刺口部穴者有之,而对其用刺血疗法者,则为少见,似可一试。

    根据上述统计和分析结果,兹提出治疗消渴的参考处方如下:背部肾俞、小肠俞、三焦俞、中膂俞、意舍、胃俞、肺俞、胃脘下俞;腹部关元、气海、中脘;下肢部然谷、太溪、照海、行间、隐白、足三里;口部承浆、水沟、金津玉液、廉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多穴大剂量的灸法,还可用针刺泻法,并在口部穴处用刺血疗法。治疗中要重视肾以及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文.谈杨廉德主任针刺治病的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3):13.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