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素问》校诂派学术渊源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家学渊源加上胡澍本人的勤奋,使他对经书子书均极熟谙。少时所著《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文疏证》俱毁于兵火。中年多病,因治医术,以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研治《内经》,“仿王念孙《读书杂志》例,作《内经校义》。”可惜胡氏《素问校义》只注了《素问》的前5篇,即从《上古天真论》到《阴阳应象大论》,共32条46则,从其校注所引《素问》原文篇目看,胡氏对《素问》已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校注时常言“辨见本条”,说明其校注已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却因病早逝,对《内经》的校注研究来说,实是巨大损失。皖派代表人物刘寿曾在《素问校义》序中感慨而言:“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胡澍是以小学专门研究《内经》的第一人。《素问校义》在治《内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主要影响不仅仅在于32条具体注释,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以小学治《内经》的严谨学风和成功范例,开辟了《内经》训诂新学境。胡氏之后,俞樾、孙诒让、于鬯等相继而起,对《素问》进行专门校诂,从而形成了江戴朴学影响下的《素问》校诂派。

    俞樾与《内经辨言》[5]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清代浙江德清县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将俞樾归为皖派朴学家,并言:“年甫三十八,乃壹意治经。始读高邮王氏书,善之,自是专依为宗。”[3]俞氏治经以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宗,谓治经之道,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尤为要。王氏父子所著《经义述闻》,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至为精审。俞氏继之著《群经平义》,以附《述闻》之后。又《诸子平义》则仿王氏《读书杂志》而作,校误文,明古义,所得视《群经》为多。又取九经诸子,举例八十有八,每一条各举数事以见例,成《古书疑义举例》,使读者习知其例,有所依据,为读古书之一助。还著有《读书余录》,内有48条对《素问》的校释,后裘庆元于1924年刊《三三医书》丛书,将该48条收入,名为《内经辨言》,此书是继胡澍《素问校义》之后的又一部《内经》训诂校勘专著,其体例与方法一同胡氏,甚至校注的内容也有一致,如《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胡氏与俞氏皆训“耗”为“好”;《四气调神大论》“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二人皆训“倍”等。据俞樾《与胡甫农部》手札所言[6],俞氏治《内经》时,胡澍正撰写《素问校义》,但俞氏未见《校义》,二者治《内经》的风格如此一致,并不是偶然的,说明他们共同继承了江戴朴学风格,曲径旁通,相得益彰。如:《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注曰:“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林校曰:“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俞氏根据上下文义训之:“‘足’疑‘是’字之误。上云‘乃生痤’,此云‘是生大丁’,语意一律,‘是’误为‘足’,于是语词而释以实义,遂滋曲说矣。”而胡氏则从旁经他校角度训之:“‘足’当作‘是’字之误也。《荀子·礼论》篇:‘不法礼、不是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今本‘是’并讹作‘足’。是,犹则也。《尔雅》:‘是,则也’。‘是’为‘法则’之‘则’,故又为语辞之‘则’。《大戴礼·王言》篇:‘教定是正矣’。《家语·王言解》作‘政教定则本正矣’。《郑语》:‘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韦昭曰:‘更以君道,道之则易取’。言‘膏粱之变,则生大丁’也。”

    孙诒让与《札·素问王冰注》[7]

    孙诒让,字仲容,浙江瑞安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孙诒让归为皖派朴学家。孙氏从十六七岁开始读江藩《汉学师承记》和阮元集刊之《皇清经解》,逐渐领悟乾嘉以来诸经学大师治学方法。孙氏极推崇王氏父子,其在《札》自序中言“乾嘉大师,唯王氏父子郅为精博,凡举一谊,皆确凿不刊。……我朝朴学超轶唐宋,斯其一端与!诒让学识疏谫,于乾、嘉诸先生无能为役,然深善王观察《读书杂志》及卢学士《群书拾补》,伏案研诵,恒用检核,间窃取其义法以治古书,亦略有所悟。”[8]孙氏著述极富,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札》等影响最大。《札》12卷,是孙诒让第一部问世之作,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全书校勘订正了秦、汉至齐、梁间78种古书中的讹误衍脱千余条。俞樾曾给以高度评价,说他“精熟训诂,通达假借,援据古籍以补正讹夺,根柢经义以诠释古言,每下一说,辄使前后文皆怡然理顺。”[9]孙氏校勘训释《素问》共13条,收在《札》卷十一《素问王冰注》中。孙诒让是继胡澍、俞樾之后,又一位光大朴学精神,并将朴学方法引入医学经典考据的大家。民国胡朴安在《札》后跋中言:“清代朴学,始于吾皖戴氏东原,传之江苏,为高邮王氏念孙父子,流风所播,至于浙江德清俞氏曲园、瑞安孙氏仲容,皆为皖学之一脉。至余杭章氏太炎,遂结此派学术之终。”[10]“盖其学术,实兼包金榜、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四家。其明大义,钩深穷高,几驾四家上。岿然为清三百年朴学之殿,洵不诬矣。”[3]可见孙诒让是朴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清儒《素问》校勘书中,孙氏《素问》校注较为后出,其方法理论体系与胡澍、俞樾等一脉相承,因借鉴的内容更为丰富,故其学术价值则更高,给人们的启迪更大。孙氏在治《素问》过程中多有创见,并能纠正前辈朴学大师之错,如:《阴阳应象大论》“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宋代林亿《新校正》云:“详‘天地者’至‘万物之能始’,与《天元纪大论》同,注颇异。彼无‘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一句,又以‘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代‘阴阳者,万物之能始’。”孙诒让按:“‘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疑当作‘血气者,阴阳之男女也’。盖此章中三句通论阴阳,分血气、左右、水火,而总结之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者,‘胎’之借字。俞氏(注:指俞樾)据《天元纪大论》改此篇,非也。”[7]

下一篇:德则能润身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