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外台》中黄疸的分类反映了中唐以前医家对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与脏腑关系的认识,以上后两种分类法在理论上丰富了黄疸的分类,体现了当时医家对于黄疸认识的不断深入,但临床意义不大。
辨证论治
《外台》中黄疸病的治疗也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的。首先要根据其病症的特点和兼症辨清病证性质。据《外台》记载文献所见,黄疸的基本临床表现为发热,日哺发热,时有恶寒,出汗,全身发黄,如“身黄如橘”、“小便如浓柏汁”、“眼白眼正黄”、“面色洞黄”(《诸黄方一十三首》)、“身体面目皆变黄色”,身体倦怠乏力“而欲安卧”(《黄疸方一十三首》)等,记载症状较为准确。其次根据起病和病程长短辨清缓急,综合以上辨清证型,分型治疗。《外台》对黄疸的治疗,大致分为以下几法。
1、发汗解表、清热利湿退黄法 主要适用于湿热兼表之黄疸,“伤寒,热出表,发黄疸,宜汗之则愈”(《黄疸方一十三首》),如用《伤寒论》之“麻黄醇酒汤方”(《黄疸方一十三首》)及许仁则之“麻黄等五味汤方”(《许仁则诸黄方七首》)。
2、清热除湿退黄法 适用于湿热之黄疸。《外台》中根据兼症分为“湿胜”、“热胜”和“湿热并重”之类同,故又有以下三种除黄法。
(1)淡渗利湿退黄法 治湿重于热之黄疸,用《伤寒论》之“五苓散方”(《黄疸方一十三首》)以利小便除湿退黄,兼以清热。
(2)清热退黄法 用于热重于湿之证,因为里热偏盛,故治当以清热为主,兼利湿退黄,如《广济》“茵陈汤方”、《小品》 “三物茵陈蒿汤方”、《删繁》“茵陈汤方”、《近效》“良验茵陈汤方”、《集验》“大黄散方”、《崔氏》“茵陈汤方”、《千金翼》“苦参散”等系列茵陈汤方治疗,以上数方虽组成略有差异,但其清热之功大同。
(3)清热利湿退黄法 治湿热并重之黄疸,除湿清热并重以退黄,方用《伤寒论》“茵陈五苓散方”,以茵陈清湿热退黄,以五苓散淡渗利湿、利尿退黄。
3、清热泻实退黄法 热盛里实所致黄疸,即“胃中有干屎使病尔”,治“宜下之”,用《近效》“成煎猪脂方”、《伤寒论》“猪膏发煎方”、“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方”和“栀子枳实豉大黄方”或《延年》“栀子汤方”和许仁则“栀子等五味汤方”,《必效》“大黄汤方”、“茵陈汤及丸方”。
4、化瘀除湿热退黄法 黄疸日久不退之疸病,为瘀血兼湿浊所致,用《伤寒论》“硝石矾石散方”、《千金翼方》“茵陈丸”以及《深师》“赤小豆茯苓汤方”治。
5、扶正退黄法 就《外台》所载文献而言,此法适宜于黄疸兼虚证的治疗。临证中有育阴退黄法,如《延年秘录》“麦门冬饮子方”、《伤寒论》“吴兰汤”;益气退黄法,如用《崔氏》“茵陈汤”、《伤寒论》“黄芪芍药桂心酒汤”、“桂枝汤加黄芪五两汤方”;温阳退黄法,如《深师》“赤小豆散”。
6、催吐退黄法 对于因感受“天行毒热”而致的急黄之证,治用“吐”法,涌吐以迫湿热疫毒之邪外出。如《删繁》“瓜蒂散方”、《延年秘录》“瓜蒂散方”及《必效》“瓜蒂散方”;又引《删繁》“瓜蒂散方”及《延年秘录》“瓜蒂散方”。
7、吹鼻取涕退黄法 黄疸轻者,用药吹鼻取涕法,即用吹药入鼻的方法取涕,以迫邪从涕而出而达治疗目的。如《删繁》“瓜蒂散方”及《延年秘录》“瓜蒂散方”、《近效》“瓜蒂散方”。
总之,《外台》对黄疸病的治疗,以利小便除湿为主要的治疗大法;对“天行毒热”及急黄的治法,多用“攻”法,如吐、泻、涕等迫邪毒外出,从而达到祛邪毒以退黄的目的。因此,《外台》对黄疸的治疗,已初具分型论治的思想,其中载方还体现了泻下退黄、活血化瘀退黄和从痰治黄的思想,开拓了今人治黄“但从湿治”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