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校诂法”与“注释法”关系辨析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原典义与诠释义的互补性关系

    如果所要训释的对象是一种认识、一个学说观点、或是某种理论体系等,理论上说,随着时空的变迁,诠释义往往大于或涵盖原典义。医学文献的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医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补充着的。自然科学的另一基本特征是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新的内容、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不断产生,如:从“外感六淫”至“疫气”;从“伤寒”到“伤寒病”;从“热者寒之”到“甘温除大热”等等。所以很多时候朴学家的原典义考证与历代注释家的诠释义阐述往往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如: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祝由”疗法,朴学家俞樾对这个医学术语的原始本义进行了考证:“《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是字本作‘(礻留)’。《玉篇》曰:‘(礻由),耻(礻由)切。古文(礻留),是字又作(礻由)。’此作‘由’者,即‘(礻由)’之省也。”[2]

    而明代注释家张介宾则在其所著《类经》中详尽介绍了这一疗法在明代的具体内容:

    “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既得其本,则治有其法,故察其恶,察其慕,察其胜,察其所从生,则祝无不效矣。”[3]

    从《内经》原文描述,综合俞樾原始义考证分析,中医古老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导引疗法,并通过祷祝的方式来达到治病目的,“能养其精气神者,可祝由而愈病”。通过张介宾的诠释及其所附的诸多病案又说明,祝由法后来又发展成了专门的一科,内涵也由自我疗法,演变成了医(巫)患之间的医疗行为。后来发展起来的祝由法,含有巫医迷信的成分,亦含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及药物等综合疗法的合理成分。综合校诂家及注释家的考证,可以了解祝由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即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祝由法有新的内容扩充。

    原典义与诠释义的多线性关系

    如果所训释的语言文字内涵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哲理性和不确定性,或经典原文的语言描述显得表象、简单和模糊,往往会导致诠释义的主观性加强。尤其是中医学自身的传统文化属性,其中的一些理论概念的语言表述,给了人们主观想像和发挥的空间,以致原典义和诠释义往往呈多线性状态。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这是一段脉诊描述,首先校诂派就与注释派有不同的考证结果。校诂派根据《新校正》认为此文的“上”与“下”有讹文:

    “《新校正》云:《甲乙经》‘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4]

    俞樾按:“《甲乙经》是也。上文云:‘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是‘外之而不外’、‘内之而不内’皆为有病。然则此文亦当言‘上之而不上’、‘下之而不下’,方与上文一例,若如今本‘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则固其所耳,又何病焉?且阳升阴降,推而上之而不上,则阴气太过,故腰足为之清。推而下之而不下,则阳气太过,故头项为之痛。”[2]

    注释派们多随文解释医理,但是由于原文关于“上”和“下”意义表述的模糊性,以致注释家的解释也皆各凭主观臆断。

下一篇:针灸大成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