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与探讨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明代

    张氏探析了虞抟的治学思想,认为虞氏宗朱震亨之学,博采众家之长,主张医以《素问》、《灵枢》为本,端本澄源,医学正传。临证从实际出发,阐发医理,创立新说,发明医术,如“两肾总号命门”之说和“器械灌肠之术”等。[11]姜氏探讨了李时珍治疗脾胃病的特色和经验。认为李氏对脾胃病的认识继承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师古而不泥古。首倡脾为元气之母,是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临证治疗注重升清降浊,处方用药配伍严谨,精纯不杂。且倡健脾和胃、防病固源之道,构成了他自己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特点。[12]翟氏探讨张介宾在中医癌症学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认为张氏对中医癌证辨证论治颇多发挥。认为致癌之由,先因正虚;正气之虚,本在命门。致虚之故,皆因调摄;成癌之机,虚实杂合。故治癌大法,当攻补兼施。他是中医癌证学术史上一位重要医家,最早、最明确地提出在攻补兼施总原则指导下的“攻、消、散、补”四法。[13]虞氏探讨了缪希雍的脾胃观及其临床应用,认为缪氏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中,首创脾阴之说,强调临证当区分脾阴、脾阳,并提出脾阴不足证的治疗大法为“甘寒滋润养阴”,其脾胃观还强调制肝实脾、脾肾双补及注重化湿等,能弥补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为清代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奠定了基础。[14]

    清代

    玄氏探讨了陈士铎外科方面的组方特点,认为陈氏在《洞天奥旨·疮疡火毒论》中,将火分为阴火、阳火,毒分为阴毒、阳毒,治阳毒宜散重而补轻,治阴毒宜散轻而补重。并指出,陈氏用药尚“王法”(用平和之药,缓去其疾)和“霸法”(用药量大力宏,直折病灶)并用,但以“霸法”为先。主张疮疡应以内治为先、补法为先。补法之中尤重补气,补气之中尤重胃气,而且还非常重视对引经药物(柴胡、白芷、桔梗、升麻、龙胆草等)的运用。[15]董氏认为,叶桂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并贯通整个医疗活动,跃升为其治病疗疾的准则之一,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治法。如通阳泄浊法、通阳化饮法、泄肝通胃法、宣通气血法、通腑利尿法、通补阳明法、温柔通补奇经法。[16]刘氏探讨了吴瑭病势辨证论治经验。在病势辨证方面,吴氏主要依据以下三点:①确定病证标准,设立参照坐标。②四诊相互参究,取舍据脉凭证。③依据药后变化,判断病势进退。在病势论治上,吴氏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揆病势参病位,因趋势而利导。②别轻重视缓急,审其时度其势。③察药性辨气味,立法推敲升降。[17]吴氏对王清任血瘀证制方用药特点予以探讨,从血瘀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和气虚阳虚、温毒与血瘀的关系两个方面,将王氏的论治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②不仅善用活血化瘀,还重视血瘀对气机产生的影响。③以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停留在气血运行的末梢,创立了活血通络法。④治胸腹血瘀证,用四逆散疏肝解郁,畅达气机;少腹逐瘀汤中,用温肝散寒,体现了血遇热则沸的构思。⑤认为“元气藏于血管之内,分布全身,左右各得其半”,“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⑥治吐泻转筋(霍乱)出现危急症状时,提出阳虚血瘀病机。⑦认为“痘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肤而出,必内攻脏腑,脏腑受毒火煎熬,随变生各脏逆证”,为解毒活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⑧依法制方选药。对因瘀致气病有活血通络、活血疏肝、活血温肝法,因气病温毒造成血瘀有益气活血、温阳活血、解毒活血法。[18]冯氏认为,“养阴保津”是王士雄学术的中心思想。①平淡清养的养阴特色。如避用滋腻、浊药清投。②泻阳保阴的存阴法门。如清泄热邪、清化痰热、清利湿热、平熄肝风、疏解郁结。③行气布津的养阴新见。如疏通经络、行气布津,清肃肺胃、降气布津。④未伤先护的保津主张。如用药清淡、慎用温燥,用药轻灵、护胃保津,泻火或温阳亦不忘护阴等。[19]刘氏等探讨了杨璇《伤寒温疫条辨》中的温疫病学术思想。认为杨氏在继承吴又可温疫病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温疫病学术体系。该体系以杂气为温疫之因,以内毒为疫病之实,以中焦为病变之枢,以三焦为传变之道,以逐秽解毒、调理升降为治疗之法,还创立了以升降散(由大黄、姜黄、蝉衣、僵蚕、米酒、蜂蜜组成)为代表的15首方剂为治疗之方,其理法方药环环相扣。[20]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