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中医护理 > 正文

外感病症护理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1、病因病机 外邪暑湿伤人、脾虚湿盛内外合邪而发病。

  (1)长夏初秋,暑湿当令,湿热偏盛;当人体正气不足御邪能力低一时,感受时邪而病。

  (2)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运不健,水湿内生,复感湿热之外邪而发本病。

  (3)湿邪重着粘滞与热邪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而病程缠绵难愈。

  (4)初期湿热阻遏卫表,继而传至气分,滞留中焦,病程较长。

  2、辩证论治

  (1)湿遏卫表: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困,胸脘痞闷,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法:轻宣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气分湿热: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胸闷腹胀、纳少泛恶、口粘而渴、溲赤便溏、或大便秘结,或胸腹透发白,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

  (3)邪入营血:

  证候:身热液甚、烦躁不安,甚者高热神昏谵语,循衣摸庆,或见皮肤斑疹、便血、鼻衄、齿衄,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开窍。

  主方:菖薄郁金汤合犀角地黄汤。

  3、辩证施护 湿温属温病类,病邪依卫乞营血顺序传变,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损伤脾胃功能,以消化系统症状最为突出,必要时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与消毒工作。辩证施护参照“风温”有关护理内容。重点做好以下各项护理。

  (1)温遏卫表证:

  ①中药宜偏温服,药后取微汗。

  ②观察体温、舌苔变化,注意有无出现由卫分传气分的先兆。

  ③饮食以素半流为宜,忌食生冷瓜果,以免助湿恋邪而延误病情。

  (2)气分湿热证:

  ①严密观察体温、脉象的变化,重视观察胸腹部白、红疹的透露情况,观察其色泽、润枯、分布,及透发的时间。若颗粒饱满、光泽晶亮、透发均匀,为正气充盛,湿热之邪有外透之机,是佳象。反之则为正气不足,津气枯竭,邪毒内陷之危候。

  ②皮疹为粉红色的压之针尖大小疹点,约10~20个左右,是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的表现。此时应观察神志有无异常表现,警惕湿热邪毒传入营血,内陷习包的重证。

  ③高热烦渴应补充水分,予流食,食多汗的水果,如西瓜、甘蔗水。热退邪减可逐渐改素半流饮食。切忌饮食骤然增加而导致病情反复。

  ④中药宜偏凉服用

  ⑤高热不退,可配合物理降温及针刺退热。

  (3)热入营血证:

  ①中药中宜偏凉服,以防助热动血。

  ②加强口腔护理和褥疮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及褥疮。

  ③了解和观察大便的色、量、性状,如有可疑,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潜血试验等)。

  ④如发现下腹部突发剧痛、拒按,腹壁紧张,则提示有穿孔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输血准备或请外科医师会诊。若下血过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血压下降等为气随血脱之险候,应及时抢救。

  ⑤有皮肤斑疹者,做好皮肤护理及保护,预防感染。

  4、养生指导

  (1)参照"风温"病。

  (2)特别强调饮食调护,宜清淡、软烂、少油腻或易消化食品,少食多餐;忌肥甘厚味,防“食复”。

  中暑

  中暑是人体不能耐受酷暑高温所引起的病证,是盛夏多发病之一。以头晕、出汗、心悸、胸闷、恶心、疲乏无力,甚至高热、神昏、烦躁、抽搐为主要临床特征。

  1、病因病机

  (1)天暑地热之时,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在烈日下远行曝晒过久,或暑湿秽浊之气伤人,感受暑热之邪,闭塞清窍,清升浊降失疗,气化失常,导致阴阳气血失和而发病。

上一篇:拔罐疗法
下一篇:放血疗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