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⑤高热可以温水擦浴,变可针刺退热(取穴参考风寒证)。
⑥汗后护理同风寒证。
⑦轻症可自服银翘解毒丸(片),每次2丸日服2次,桑菊感冒片每次6片,日服3次。
⑧饮食宜清淡半流食,多补充水分,可食用清凉的黄瓜、西瓜、苦瓜或绿豆汤等;忌辛辣、油煎肥厚食品,戒酒戒烟。
(4)挟湿挟暑证;参照风热感冒证护理。
①头身困重,可配合拧剂疗法。施术部位印堂、太阳、颈部等处,以解除脘闷、呕吐、恶心、咽痛等症。
②亦可配合刮痧疗法:部位夹背两侧、背部胸肋处、肘窝、过腘窝处。
4、养生指导
(1)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御邪能力,可从夏天开始进行冷水锻炼(冷水洗面,洗头或洗澡)
(2)体质弱者,注意自身防护,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切忌贪凉,避免汗出当风。
(3)感冒流行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家中谢绝流感患者探视、来访,防止交叉感染。用抗流感病毒的中药、或30~50%的食醋蒸气消毒空气。
(4)亦可预防服药:如三根汤(葱根、白菜根、萝卜根)、或贯众汤(贯众、苏叶、荆芥)连用3日,夏季可用藿香、佩兰、薄荷泡茶饮,每日二次,连用三天。
风温
风温是外感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热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具有起病急,传变迅速,易于逆传心包等特点。可涉及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胸膜炎、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急性疾病。
1、病因病机
(1)冬季气候反常不寒而暖,或春季风气当令阳气升发,均可使风邪从热化,成为风温之病邪。
(2)人体由于起居不当、过劳伤正、素体虚弱等导致卫处机能低下,而感受风温病邪而发病。
(3)风温阳热之邪,易伤津液;病情变化迅速,病位常不限于肺卫而传里。若邪热炽盛,正气又虚,病邪可由卫分直传营血或心包则为逆传;热邪内陷,则出现正虚欲脱的重证。
2、辩证论治
(1)卫分证:是风温初期,邪在卫分。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可伴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
(2)气分证:是邪热进入肺胃气分的证候。
①邪热壅肺:
证候:高热、口渴、咳嗽气喘、咯痰黄稠,甚或带血,或呈铁锈色,胸闷而痛;甚者痰涎壅盛,喘促不宁、鼻翼煽动,苔黄厚粘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主方:麻杏石甘汤。
②热结胃肠:
证候:壮热面赤、烦渴喜冷饮,大汗出;或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脉洪数。或见潮热谵语、或下利清水肛门灼热。舌苔黄燥,或有芒刺,脉沉数有力。
治法:清热生津,或通腑泻热。
主方: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
(3)营分证: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食,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吞色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主方:清营汤或安宫牛黄丸。
(4)血分证:
证候:发热夜甚,心烦少寐,甚或谵妄神昏,或有抽搐。出血症状:吐血,便血、尿血、皮肤紫黑斑疹等,舌深绛,脉细数或微数。
治法:凉血散血。
主方:犀角地黄汤。
(5)肺胃阴伤证:风温后期,热已不盛而津液损伤明显。
证候:身热已退或仅有低热、干咳少痰,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治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