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临床表现为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沿坐骨神经径路有明显压痛点,并有阳性直腿高举徵和踝反射的改变等。坐骨神经痛,由多种病因引起,按受损部位可分为根性与干性二种。
针灸对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是确切的。自五十年代初至今,国内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资料。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人作过统计,用体针、电针、艾灸、穴位埋线、高频脉冲电刺激、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治疗,共1471例坐骨神经痛病人,其总有效率达97.5%,其中有57.1%的病人获得痊愈[1]。最近十多年,更多的新的针灸变革法用于本病症的治疗,如使用微波针灸仪等,通过一定样本数的观察,也获得初步效果[2]。其它如激光穴位照射、热针、头针等。
关于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理研究,以往重视不够。近年发现,针刺后,病人周围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a的值均有改变,表明它的镇痛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3]。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环跳、阳陵泉、环中上。
配穴:委中、肾俞、八髎、昆仑、殷门、丘墟。
环中上穴位置:半屈下肢,于尾骨尖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上2寸、外上5分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配穴据症而用。如为根性坐骨神经痛,酌加肾俞、八L;如为干性,酌加下肢腧穴。环跳穴宜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令针感到达足背;环中上穴直剌3~5寸,得气后重施雀啄术不留针。其馀穴位的针感也务求能向远端放射。一旦气至,即行留针。留针时间,20~60分钟不等,视疼痛剧烈程度而定。如剧痛不缓解者,可长至2小时。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平补平泻,强度中等,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重者日针2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49例,其有效率在88.75~97.5%,平均治疗次数10次左右[4~7]。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坐骨神经投影点(下简称投影点)、环跳、腰4~5夹脊、秩边、腰阳关。
配穴:干性:阳陵泉、条山(条口透承山)、殷门;根性:委中、承扶、条山;足三里。
投影点位置: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至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稍下1/3处,为坐骨神经走行处(梨状肌下孔)。
(二)治法
按不同坐骨神经痛类型取穴,干性取投影点或环跳,根性则取腰4~5夹脊或秩边,分别加配穴2~3穴。腰阳关则不论何种类型 ,加配足三里。投影点,宜用4寸长银针以70度角刺入,针尖稍斜向内侧,当刺中神经干时有触电样针感沿下肢传至足趾;腰阳关直剌1~2寸,至针下有空虚感;环跳和夹脊穴以及配穴,均以28号毫针深刺,激发针感向足部放散。然后可将针退至皮下约0.5厘米处,并与G6805电针仪相连,阴极接主穴,阳极接配穴,采用断续波或连续波,频率每秒钟3~80次,电流强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30分钟。电针每次只选用二穴(一主穴,一配穴),馀穴可针刺,操作方法同体针部分,留针30分钟至1小时。针后可加灸或罐。本法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痊愈:弯腰后伸正常,直腿抬高试验与健侧一致,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消失;2、显效:弯腰后伸接近正常,直腿抬高55度,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明显减轻;3、有效:弯腰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较治疗前增加,沿坐骨神经通路仍有压痛;4、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