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新发现的HIV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输血,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盗汗、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腹泻、咳嗽或呼吸困难、咽痛或吞咽困难、出血(皮下粘膜、上消化道及便血、血尿)、体重下降等,并可发生Kaposi肉瘤。本病多侵犯青壮年。在感染本病病毒后,人体防御细胞几乎完全遭到破坏,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故被称之为“超级癌症”。
艾滋病是当前对人类健康的新的严重威胁。从1981年美国报道第1例起,蔓延十分迅速。到1989年10月,全世界就已有152个国家发现本病,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的总病例数达182463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超过500万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最新统计,全球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患者达3006万,死亡人数迄今已达1710万。所以防治本病已引起全球范围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务工作者正在从传统的中医针灸学中开拓新的路子,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苗头。
通过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本病的实践,初步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邪毒,房室不节,耗伤真阴。病理机制包括两方面变化,一为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以卫气营血失常为主;一为内伤疾病病理变化过程,表现为脏腑阴阳虚衰。治疗上主张初期重在扶正祛邪,后期以补肾健脾为大法[1~3]。
由于本病发现至今未满10年,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尚属于探索阶段。国内的针灸工作者虽然缺乏这方面的实践,但也从针灸学的理法角度积极提供治疗的方案[4]。国外,包括香港在内,则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美国的针灸工作者,不少人已进行百例患者以上的临床观察,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在本病治疗的选穴上,以选有调整免疫功能和提高抗病能力的穴位为主,除已知的外,还发现一些具有这方面功能的穴位。如日本学者认为筑宾穴有驱毒作用,可用于艾滋病。在穴位刺激方法,除针刺外,尤重视艾灸。因灸法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艾滋病病重难治,强调与中、西医综合治疗。从已有的资料看,针灸具有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当然,还需要更多实践来进一步证实。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膈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腑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涌,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主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重视预防性技术操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具、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针灸为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艾滋病人350例。尽管没有达到治愈的目的,但针灸有下列效果: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②缓解症状和体征: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有2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在针灸治疗后的头2个月消失。针灸尚对出血患者有良好的效果;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与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在高危险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