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51.8%),显效15例(27.8%),好转11例(20.4%)[9]。
体针(之二:脑出血)
(一)取穴
主穴:风府、哑门。
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 、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83.6%[14]。
体针(之三: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
(二)治法
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被称为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脑出血稳定阶段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率为59.3%,总有效率达99.4%,其中,发病1~10天的399例,临床痊愈253例(63.41%),总有效率达99.3%。通过针刺前后电生理测定,证明本法有镇静、降压、解痉、苏醒的作用[10]。
体针(之四)
(一)取穴
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
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
(二)治法
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
(三)疗效评价
以此法治疗6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有效率为92.31~93.3%[6,7]。
头针(脑梗塞)
(一)取穴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二)治法
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
(三)疗效评价
应用此法治病急性脑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4.7%~98·5%。头针和体针之间,疗效有无差异?有人认为无差异,亦有人提出体针效果优于头针,但多数人主张:二者结合,疗效更佳[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