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效评价
治疗30例,除1例因未坚持外均愈(其中1例脓肿形成,配合切开排脓)[5]。
腕踝针
(一)取穴
主穴:上2。
(二)治法
仅取患侧,针体与皮肤成30度角刺入,进皮后将针放平,针尖指向肘方向,进针1.4寸,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1~3小时。每日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治愈37例、显效7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6]。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郄门、肩井、郄上。
郄上穴位置:伸时仰掌,腕横纹与肘横纹速线上中1/3交界处两筋间。
(二)治法
药液:10%葡萄糖注射液、0.2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0.5%安乃近、丹参注射液。
每次仅取一主穴,或固定使用,或交替轮用。郄门穴,用10%葡萄糖注射液。以5号齿科针头垂直刺入穴位深约0.8~1.2寸,得气并回抽无血后,在2~3分钟内将8~10毫升药液注入穴中。肩井穴,用0.25%盐酸普鲁卡因2毫升与0.5%安乃近1毫升混合液,进针得气后全部注入穴中。郄上穴,用丹参注射液。将针头垂直略向上刺入,深约2厘米,并作强刺激,使针感向上传导,再快速推入药液4毫升。上述穴位,郄门、肩井取患侧,郄上取对侧穴,每日1次,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急性乳腺炎患者180例,结果痊愈171,有效7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8.9%[10~12]。
指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肩井、肺俞、膺窗、乳根。
配穴:内关、郄门。
阿是穴位置:背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选一穴。按先背后胸,自上而下的顺序,用食指或中指顶端按压穴区,使局部有胀感或向乳房放散,然后以右手四指并拢拍击患侧上臂内侧肌肉附着处,使局部潮红或青紫,最后嘱患者挤去奶汁。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用于未化脓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共治120例,均在1~3次获愈[13]。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骶椎部、颈后部、乳房痛区;2、乳根、膻中、期门、乳房痛区。
配穴:发热加合谷、委中,腋下淋巴结肿大加肩井、曲池。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主穴,可交替应用,亦可固定一组,据症加配穴。用皮肤针叩刺,第一组穴宜用中等强度及频率弹刺;第二组穴重叩为主,叩至皮肤发红并有轻微出血为止。乳房痛区可以闪火法加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腋下淋巴肿大局部亦可加罐。配穴叩打法同第二组穴法。每日1~2次,3~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84例,结果,痊愈16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100%[14,15]。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位于肩胛间区,特别多见于第5至第7胸椎旁开1.5寸处。为粟粒状红色小点,略带光泽,一般不高出皮肤,无明显压痛,压之不褪色。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
(二)治法
每次选阿是穴数个,最好选患乳腺炎侧背部之反应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逐个挑治,针深1.5毫米,随即用手在治疗区挤出少量血液。亦可用三棱针呈△形点刺三针,即拔火罐,留罐15~30分钟。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