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皮肤隐球菌病 为新型隐球菌引起,开始可为软疣样或粉刺样丘疹,结节、脓肿,不久中央溃破,边缘界限清楚,无红晕,几个损害可以融合成较大的溃疡,新膜常有溃疡。损害好发于面、劲、胸及四肢。真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3.组织胞浆菌病 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胃肠膜传染、主要侵犯肺、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皮肤黏膜损害开始为坚实之硬性斑块,进而化脓,破溃形成有痛性浅在性溃疡。病理示巨噬细胞和组织细胞内可找到圆形等生孢子,培养可鉴定菌种。
4.放线菌病、足菌肿、如卡氏菌病 圴为慢性化脓性疾病,结节破溃后流出有颗粒的脓液,可形成溃疡、瘘管。真菌检查可区别并确定诊断。
5.黄癣、脓癣 为头部真菌感染,可有浅溃疡发生,真菌镜检,培养可确立诊断。
三、病毒性疾病
手足口病、口啼疫可发生于手足、口腔,水疱破后形成小溃疡。详见第四节。
四、性传播疾病
见本章第十七节 “黏膜损害”。
皮肤阿米巴病 由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引起,皮肤可发生深部脓肿和呈条索状,边缘隆起的溃疡,基底坏死,有脓性血性黏液性脓液。好发于腹部、外阴及臂部。分泌物中可查出阿米巴原虫。组织病理可见淋巴细胞、多核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深部肉芽肿形成,血管及淋巴管内可见到阿米巴原虫。
六、血管性及血管炎性溃疡
1.雷诺征 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双手,由阵发性小动脉 痉挛所致。双手末端皮肤苍白即而呈紫绀色,发红、肿胀、自觉麻木、发冷或刺痛,反复发作肢端可发生点状坏死溃疡。
2.静脉曲张综合征性溃疡 可见于经常站立或下肢用力过多的成人,先有下肢静脉曲张,以后发生溃疡,患肢肿胀,局部皮肤表现湿疹样变,下肢近深关节处常形成慢性溃疡,周围常有色素沉着,病程慢性。
3.变应性血管炎 常为多形性损害,可发生皮肤溃疡,详见第四节。
4.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好发于下肢,下肢麻木、苍白、发作性疼痛、间歇破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肢端溃疡和坏死,为干性坏疽。本病男性吸烟的青壮年多见。
5.Wegener肉芽肿病 为一种坏死性血管炎,免疫反应可能为发病机理。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全身症状明显,鼻咽、气管发生数个结节,鼻部结节通常溃破形成溃疡,可侵及肺实质,肉芽肿可发生于鼻、口腔、牙龈及舌部,可发生溃疡或上跨穿孔。皮肤表现为成群结节,多发于四肢伸侧,以后中央可发生坏死性溃疡,亦可有红斑、紫癫、出血性皮疹等。局灶性坏死性
肾炎为本病严重症状,许多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血中嗜酸粒细胞可高达0.80以上。病理示动脉、静脉坏死性血管炎及坏死性肉芽肿两型变化。
6.致死性中线肉芽肿 本病多发于20-50岁男性,病因不明,损害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鼻部出现进行性。破坏性肉芽肿性溃疡。多在鼻中隔上可发展至面部和颅底部,可有毁形性破坏。
7.坏疽性脓皮病 本病病因不明,常与其他疾病并发,为一种皮肤复发性破坏性溃疡,初起为丘疹,水疱、小结节,很快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溃疡境界清、边缘皮肤呈紫红色、水肿,并向下方组织呈潜行性破坏,溢脓。部分愈合又有新皮疹出现。
8.硬红斑 病因不明,可能与结核和血管炎有关,多见于女性,小腿屈侧好发,对称数日不定,皮下结节呈紫红色,坚实可溃破形成溃疡。病程慢性,易复发。病理示脂肪小叶炎症,干酪样坏死、周围血管炎改变,炎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七、变应性皮肤病
固定性药疹长期不愈可发展为溃疡,详见 本章第四节及第十八节。
八、物理性皮肤病
1.射线皮炎 急性射线皮炎的III度损害可出现溃疡,一般在照射剂量过度后发生。慢映线皮炎主要表现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日久也可发生角化过度,溃疡以致癌变。
2.冻疮 冻疮为充血性紫红色水肿性斑,重时可有大癌,破后产生溃疡。常发生于手足部位。详见第四节。
3.褥疮 系因体表长期受压所致,好发于背、骰、髓、坐骨结节和足跟处,形成大小不等缺血性溃疡,边界清楚,无明显疼痛。
九、肿瘤性溃疡
许多皮肤肿瘤可发生溃疡,如鳞状细胞癌、paget病普房外paget病、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Bowen病、贾样肉芽肿、皮肤转移癌及皮肤附属器癌等均可发生皮肤溃疡,这些肿瘤的一般临床表现详见肿瘤一节内容。肿瘤的溃疡一般质地脆硬,易于出血,边缘隆起,表面呈莱花状或乳头状,穿凿状或蚕蚀状,分泌物恶臭,皮下浸润较深,周围淋巴结可肿大。
十、其 他
1.
高血压性缺血性溃疡:多见于女性高血压患者,外踝和小腿屈侧多见,初起为痛性红斑,继之破溃形成溃疡,表面有黑褐色焦痴,基底少量肉芽组织,周围皮肤紫红色。
2.神经功能障碍性溃疡:由末梢神经麻痹所致,见于脊髓赞,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病人的下肢或足底部,多由外伤、压迫和摩擦诱发。开始为水癌,继之形成圆锥形溃疡,不痛、周围角质增厚,l线片可见局部
骨质疏松。
3.女阴急性溃疡、自塞病:详见“葡膜损害”节。
4.连续性肢端皮炎:详见“脓疮”节。
5.结节性脂膜炎、结节性脂肪坏死,偶尔结节破溃流出油样物质形成溃疡。
溃疡预防:
1.精心护理。补充蛋白质、维生素、输血、能量合剂等以增加抵抗力。控制感染也很重要。2.保持局部卫生清洁,防止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