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斑疹部位:
皮肤
斑疹科室:
血液科 风湿科 肿瘤科 传染科 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科 皮肤科
斑疹相关疾病:
单纯性外阴炎 外阴白色病变 产褥期乳腺炎 Behcet病 血清病 基底细胞瘤 伤寒与副伤寒 立克次体病 太田痣
斑疹相关检查:
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青霉素皮内试验,链霉素皮内试验,尿铬(Cr),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单核细胞计数(M),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
斑疹概述:
斑疹(macule)是皮肤病症状中最常见的原发损害之一。引起的原因比较复杂,形态多种多样,分布部位各有特点,如是否为系统性对称性,还是局部性非对称性;是暴露部位,还是覆盖部位;是四肢伸侧还是屈侧。皮疹是否侵犯就膜系统,如麻疹的口腔颊或膜的 Kkplik斑;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球结膜Bitot斑。疹型间也各有特点,如麻疹样药疹,其疹间皮肤常有浮肿现象;而感染性麻疹其疹间皮肤多正常。同样是玫瑰疹样斑疹,在玫瑰糠疹中表现为疏散分布躯干及四肢近端。疹型为长椭圆形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中心有糠批样屑。而二期梅毒玫瑰疹样斑疹多为圆形,散在分布躯干、四肢,特别侵犯手足掌心,且皮疹不痒为其特点。银屑病的红斑鳞屑为云母状银白屑成层脱落;而单纯批糠疹的鳞屑则呈糠批样屑。通过细致的观察,检查疹形特点、分布情况,再结合病史总结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斑疹的组织病理变化比较浅,一般仅侵犯表皮及真皮浅层乳头层,故损害不隆起,触之无明显浸润,只有颜色改变。但斑疹的组织病理象也各具有特点。如过敏性紫癫的病理为真皮浅层细小血管出现白细胞碎裂性脉管炎、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为其特点。因此结合病史。症状、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构成较全面完整的诊断,但最基础的诊断仍以病史及症状检查为最重要。
斑疹病因:
一、微生物
(一)病毒
1.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由飞沫经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
2.风疹 风疹病毒引起,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发病。
3.幼儿急疹 最近证明为人类疱疹病毒6(HHSV-6)传染,呼吸道传染。
4.传染性红斑 目前已证实为人类细小病毒B;(HPV-BI9)传染。呼吸道传染。
5.埃可病毒皮疹 呼吸道传染。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传染引起,飞沫传染或直接接触。
7.玫瑰糠疹 近年研究报告为柯萨奇B组病毒所致。接触传染。
8.流行性出血热 为虫媒病毒传染。鼠类为传染媒介。
9.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麻疹病毒传染。接种麻疹疫苗经十余年后,血中抗体下降,再重新感染引起发病。
(二)细菌感染
1.猩红热 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斑疹及中毒症状。
2.丹毒 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经皮肤破伤传染,由细菌毒素引起发烧及局部红肿。
3.类丹毒 为猪丹毒杆菌感染,常因接触猪肉、鱼、皮革划破手指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咽峡支 由该菌的外毒素产生的红斑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
5.甲型链球菌咽峡炎 由该菌的毒素引起发烧及麻疹型红斑疹。
6.软组织外伤感染性猩红热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7.伤寒 病原菌为革兰阴性伤寒杆菌。消化道传染,玫瑰疹为菌血症菌栓形成。
8.未定类麻风及结核样麻风 为麻风分枝杆菌引起,抗酸染色阳性。此菌自然干燥可存活7d。瘤型麻鼻或膜分泌物每天排菌达2亿条为主要传染源。
(三)螺旋体感染
1.二期梅毒疹 由梅毒螺旋体传染。主要由嫖娼不洁性接触、输血、胎传、器官移植传染。引起菌血症播散全身器官。
2.Lyme病 为伯氏疏螺旋体经蝉咬伤传染,在叮咬部引起游走性红斑。
(四)旧克次体感染
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通过虱为传染媒介而感染发病。
(五)衣原体
是由鸟类鹦鹉热衣原体传给人,而发生鹦鹉热。
二、物理性因素
(一)火激红斑
长期受火烤、热敷、红外线照射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二)冻疮红斑
长期寒冷小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循环不良,发生紫红色水月性红斑。
(三)光毒性红斑
为强烈日光照射。时间较久,引起的皮肤损伤性红斑。
(四)光变态反应性红斑
接触沥青、煤焦油,或服光敏性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等。由日光激发产生变态反应性红斑。
(五)植物日光性红斑
也属光变态反应性。
(六)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
对可见光及紫外线过敏所致。
(七)尿布皮炎
因尿布湿热分解尿产生氨,刺激而发生局部红斑。
三、变态反应性
(一)药物引起的红斑性皮疹
多属变态反应性机制。其中以血型免疫复合物III型迟发型反应多见。如麻疹型药疹、红皮病、接触性皮炎、及湿疹型药疹多见。药物分子量较小,为半抗原,须与体内组织蛋白相结合才能形成完全抗原。半抗原药物使结合物具有特异性,而组织蛋白使结合物具有抗原性。
1.固定型红斑药疹 多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如索米痛、散痛片,及四环素引起。
2.麻疹样和猩红热样药疹 属迟发型变态反应,氨卡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多见。
3.红皮病型药疹 可由麻疹型加重转变而来,也可突然发病。
4.面部蝶形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多见于高龄患者。常由济屈障、青霉胺、苯妥英钠时辅酮、普鲁卡因酚胺引起。
5.多形红斑型药疹 常见药物为磺胺类。
(二)其他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1.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 可能与链球菌、葡萄球菌、破伤风血清、花粉有关。
2.播散性嗜酸性粒细胞胶原病 可能为~型变态反应。常合并异位性皮炎、哮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