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副银屑病 点滴型副银屑病较为常见,皮损分布躯干与四肢,但不发生于头面。皮损为豆粒大小的红斑丘疹,病程缓慢,无点状出血现象。痘癌样型副银屑病较为少见,为针头至豆粒大圆形丘疹,丘疱疹,中心易发生坏死。
3.扁平苔薛 皮损为扁平丘疹,紫红色,粟粒至豆粒大,多角形,边界清楚。瘦痒明显,皮损亦可融合成小斑片。
4.硬化性萎缩性苔薛 皮损为瓷白色扁平丘疹,表面有小的黑头粉刺样毛囊角质栓,周围绕以红晕。丘疹开始为豆粒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中心凹陷,触诊较硬。
5.毛发红糠疹 可分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前者常为儿童后者见于成人。好发于手指l-2指关节背侧为其特点。四肢伸侧、躯干。面部亦可累及。皮损为毛囊性角化性丘疹和鳞屑性淡红色斑块。
6.金黄色苔薛 病因不明临床少见,成人与儿童均可发病。皮损为铁锈色粟粒大扁平丘.疹,群集呈苔薛样变。病理变化为真皮上部有一广阔正常的结缔组织区,其下有带状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
7.光泽苦薛 病因不清,儿童至老年人切可发病,皮损为针头至粟粒大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呈半球状隆起或锥形或扁平。可为正常肤色、淡e色或淡红色,坚实表面发亮,散在不融合,好发于阴茎、龟头、腹部、前臂等处。病理变化,每个丘疹损害处的真皮乳头部局限性球形单核细胞浸润,两侧的表皮突延伸呈怀抱状。
(三)神经因素引起的丘疹
1.神经性皮炎 开始患部皮肤癌痒,搔抓后出现粟粒至豆粒大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后渐增多融合呈苔薛化,好发于颈部、肘部、能部等部位。
2.痒疹 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性丘疹性皮肤病。急性单纯性痒疹,常见中年女性,为突然发生的绿豆至黄豆大扁平丘疹,初为淡红色继而变为暗红色,散在性分布。寻常性痒疹,丘疹较小,多伴有风团消失较快,以后呈坚实的丘疹为主。好发于四肢或躯干。
3.结节性痒疹 一般与蚊虫叮咬有关。初起为红色丘疹,后变为半球形结节,豆粒大触之坚硬,表面角化粗糙,红褐色,奇痒,搔抓引起抓痕及结痴。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多见。
4.妊娠痒疹 见于孕妇尤以妊娠两次以上的孕妇,为淡红或正常肤色的丘疹,绿豆大,散在分布对称性,好发于躯干、上臂及股部,癌痒剧烈,夜间为甚。
(四)血管炎性皮肤病的丘疹
1.过敏性紫疫 是一种浅表性细小血管炎,皮损为小而分散.的淤点稍高出皮面,呈斑丘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对称性。尤以双足踝部及下腿为好发部位。
2.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皮损为多形性,可为红斑、丘疹、风团及紫癫,但特征性皮损是紫癫性斑丘疹,可发生血癌或坏死。好发于下肢及踝部。病理变化为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管壁有纤维蛋白变性及坏死。血管壁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核碎裂。
3.持久性隆起红斑 皮损初发时为成群的小丘疹及小结节,以后扩大融合成特征性斑块,初为鲜红色,后为紫黄色,好发于四肢伸侧及手足等处。
(五)物理因素引起的丘疹
1.红色粟粒疹 又称济子,系高温湿度大皮肤上微球菌大量繁殖闭塞汗腺导管汗液循留。表现为针头大顶尖密集的丘疹或丘癌疹。
2.角化性血管瘤 与寒冷冻伤有关,为紫红色血管性丘疹,常发于手足背部。
3.多形性日光疹 与日光照射有关。好发于暴露部位。皮损为红色斑丘疹,亦可发生水疮或结节。
4.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 与日光敏感有关。皮损为粟粒或绿豆大鲜红色丘疹渐融合成斑块,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
(六)皮脂腺分泌因素引起的丘疹
1.脂溢性皮炎 有认为与卵圆形糠批抱子菌感染有关。皮损初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逐渐丘疹相互融合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好发于头部、前额、眉部、鼻唇沟和鼻翼,亦可发生于腋窝、耻骨部及腹股沟等。
2.痤疮 系内分泌因素,皮脂作用及毛囊内微生物共同作用。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颜面如前额、颊和额部,亦可发生于上胸及背部,皮损为毛囊性红色丘疹,伴有白头或黑头粉刺,亦可表现为脓疮、结节或囊肿。
3.新生儿痤疮 为出生后或2岁以内小儿面部出现黑头粉刺。初为毛囊性丘疹,亦可出现脓疮。常有明显的家族史。
4.酒渣鼻 病因不十分明确,可与血管运动神经失调,过食辛辣,精神紧张等有关。亦有认为毛囊蠕形螨感染有关。多发于30-50岁中年人。皮损发生于面部中央,如鼻虫、鼻翼,亦可发生于颊、额和前额部。皮损为红斑、丘疹,亦可发生脓癌和结节。
5.口周皮炎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发生于口周围,但环绕唇红缘有一狭窄的“无皮损圈”。皮损为红色丘疹、斑丘疹或丘疗疹,群集性分布,间有少许脓疮,病程慢性。
三一炎症性丘疹
(一)代谢性皮肤病的丘疹
1.皮肤淀粉样变 是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皮肤,为粟粒大角化性半球形丘疹,互不融合触之坚硬。密集成片或排列呈串珠样,遭痒明显,常因搔抓出现抓痕结痴。
2.雅液水肿性苔薛 又称水肿性就蛋白病。是以皮肤纤维母细胞增殖,酸性新多糖沉积,临床分为限局性或全身性,表现为苔薛样丘疹的皮肤病。
3.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初为暗红色硬性丘疹,后扩大融合成斑块,呈片状匐行性损害。
4.黄瘤病 与脂质代谢有关。常伴有血脂增高。皮损为黄色丘疹或小结节。半球形或扁平形,其特征是真皮内有团块样脂质泡沫细胞浸润。
5.维生素A缺乏 亦称赡皮病。皮损为粟粒大圆锥形毛囊角化性丘疹,中央有尖的角质刺,丘疹密集呈赡皮样。
(二)遗传角化性因素引起的丘疹
1.毛囊角化病 是由表皮细胞角化不良,皮损为细小充实的毛囊性丘疹,渐增大呈疣状桔黄或污灰色,表面覆以油腻粘着性鳞屑或痴,可密集融合成斑块。
2.毛发角化病 亦称毛周围角化病。为针头大肤色或淡红色毛囊丘疹,顶端有锥状角栓,合毛从中心穿出或蜒曲在内。丘疹密集分布于上臂外侧或大腿伸侧。
3.汗孔角化病 为火山口形角化性丘疹,可扩大形成环形,中央微陷萎缩,霉虫消失,边缘呈堤状角化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