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百态 > 正文

转变观念 正确择业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7-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zlnow.com/pagead/iclk?sa=l&ai=BalWQq1L8SLO5IoXE6AOs1t2aDaOxtIMB-YOHqgq1pMKoAoCCpgEQARgBIKy8kQooFDgAUPn31uwGYJ3R1IGwBbIBCnd3dy4zOS5uZXTIAQHaATNodHRwOi8vd3d3LjM5Lm5ldC9tZW50YWx3b3JsZC96Y3hqL3poZXllLzQwNTgzLmh0bWypAvfwC6MTp4M-wAIByAKfr_kDqAMB6AP0AugDSvUDAAQAAIgEAZAEAZgEAA&num=1&adurl=http://www.lingdunwang.com&client=ca-pub-1681215984289622");GgKwClickStat("再就业","www.lingdunwang.com","afc","2000072952");" onmouseout="isShowGg = false;InTextAds_GgLayer="_u518D_u5C31_u4E1A"">再就业已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就业的机会。竞争是信息时代的普遍特征,有竞争就难免有失败,只有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因此,那种一锤定音,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择业观必须加以矫正。

一是消极等待观。

 

首先大学学习不仅要注重能力培养,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实际上一个能力很强的学生,只是具备了自主择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信心,才能成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的成功者。因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是极其重要的。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高校毕业生的不良择业观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漠不关心与失之交臂。

1、  完善人才市场,健全市场机制。

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一味按模特儿的身材、演员的长相苛求自己,不惜大量举债对自己从内到外进行高昂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全方位包装,一旦入不敷出,超负荷投入换得低效益产出,就焦虑不安、心理严重失衡,部分经济贫困学生甚至出现压抑、绝望的心情。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转变择业观的意义在于帮助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把远大理想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稳定、健康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顺利择业的目的。具体有以下方法:

 

第四,不健全人格是错误择业观产生的关键因素。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动机冲突。人们面对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有选择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斗争,如果没有科学的人生观指导、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就会常常处在紧张失措、彷徨不安或踌躇不定的状态中,思想对立、矛盾较大。那些既有理想、有报负,又过多地强调个人愿望;成才要求高,但更注重自我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和对社会的奉献的毕业生表现得尤其突出。还有的毕业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缺少自觉性,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思考和选择;缺乏坚定性,遇到挫折就望而却步,在单位和职业的选择上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毫无目标;缺乏果断性,在应作出决断,采取行动时迟疑不决、踌躇不定,事到临头只好仓促决定,与用人单位签约后立即就感到后悔不迭,加剧心理困扰。

七是知识与能力、素质等同观。

正确估价自己与就业市场,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毕业生要充分地认识到,求职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固然被用人单位挑选,但同时,用人单位也在被求职者挑选,供求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如果在求职前就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势地位,势必在求职者心目中形成种自卑。我们知道劳动力是商品,是重要的生产性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提高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凡市场总有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之分,在劳动力卖方市场上,供给者处于有力地位,而在劳动力买方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则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压力大与高层次人才奇缺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市场总体上还是一种卖方市场。正确理解这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社会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择业机会,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职中初试不爽的毕业生大可不必因此气馁,甚至一蹶不振。

四是毕业既失业的“求职”观。

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基本做人原则的基础上学习用职业或工作的行为方式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从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人才的要求来看,他们更需要那些具有责任心、适应性、具有团队精神的毕业生以及办事有成效、有较强分析问题和系统思考能力的人。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应聘时,应充分展示个人的集体主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力求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知识渊博而不拘泥于教条、有创新精神而深谙工作程序、有独立工作能力而崇尚团队协作的当代青年形象,从而达到推介自我的目的。

我们常常发现:相当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呈现在用人单位面前,追求一个所谓“完全自由、完整无缺”的自我。例如,女大学毕业生着意展示其生活中的天真、活泼、浪漫、娇俏、可爱;男生刻意表现其桀骜不逊、不拘小节或沉默寡言等,以为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个性鲜明”的好印象,殊不知,这些都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工作机会。

  再次,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当然是件幸事,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尽然。经济社会急剧变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朝阳产业不断涌现、夕阳产业不断消亡,期望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需要,几乎不可能。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变动之间的差异,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一致。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改变“绝对分工”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社会各行各业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分工。因此“通才”可能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的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也就不足为怪。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用人单位的业务范围及性质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吻合,就放弃择业机会。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普遍推行的“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教育模式,以及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与普及,为毕业生适应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教育,转变观念。

二是过分看重职业稳定。

六是“职业自我”与“生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